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恰当“布白”,为学生创建科学“思维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恰当“布白”,为学生创建科学“思维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学“布白”艺术是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效果的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恰当“布白”,能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一种悬念,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向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会给学生一种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定势,能对以后的智力活动产生强大的延续力。

一、存疑“布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动脑筋思考,或者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留下一定时间,启发学生再想象再思考。

如教学《蚂蚁》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到“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在胸部长着三对足”这一主要特点,并初步形成昆虫概念,讲到昆虫与人们的关系时,学生对“蝴蝶和螳螂”是害虫还是益虫发生了争执:有的学生说,蝴蝶只会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对我们没什么帮助,而螳螂会剪头发,所以它们都是害虫;也有学生认为,蝴蝶会帮助植物传授花粉,螳螂会捕食害虫,所以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对此,我并未立即作出肯定或否定,也没有急于解释说明,而是启发学生从它们的生活习性上去分析思考。结果,学生很快发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能帮助植物传授花粉,同时也给自然界增添了一道风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蝴蝶本身是有利于人类的,而它的前身(青虫或毛毛虫)却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螳螂以捕食害虫为生,至于会剪头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说螳螂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就是说蝴蝶和螳螂都属于益虫。

这样,教师故意给学生留下一点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了一些思维障碍,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余地,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能有效地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直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悬念“布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通过制造悬念,有意在学生的思维中“设坎”,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这其实就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之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便一边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只玻璃杯,一边说:“如果把这个乒乓球放在水面(讲台上放有一个装有八成水的水槽),再把玻璃杯倒过来罩住乒乓球,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按入水底,你认为乒乓球将会在玻璃杯的底部、中部还是顶部?”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乒乓球会浮在杯子的顶部(32人);有的认为乒乓球会悬浮在杯子的中部(8人);还有人认为乒乓球应该在水中,但不会在杯子底部,也不会在杯子顶部(3人)。然而,经教师实验演示,却出现了乒乓球沉入水底(即杯子底部)的状况,(怎么会这样呢?)学生疑惑不解。显然,通过这一悬念的创设,有意在学生的思维中“设坎”,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使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借实验演示营造悬念,造成学生所见现象与原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空白”会激起学生思维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于探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中,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经历成功的体验。

三、谬误“布白”,诱发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谬误,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知识上的完形刺激。

如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当学生提出“搅拌”要比“不搅拌”溶解得快时,我便说:“你们都认为搅拌要比不搅拌溶解得快,那我来试试。你们看,(边说边操作)在小烧杯里放入冷水、冰糖,不停地搅拌,而在大烧杯里放入热水、白砂糖,不搅拌。”(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不公平。”)我说:“哦,那该怎么做呢?请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交流吧!”显然,这一看上去是老师不经意间的操作失误,却将这个对照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凸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在学生的思维间留下“不公平”的“空白”,激化矛盾,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急于“填补、完善”的情绪冲动。于是,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便提出了“公平”的科学实验方案:做搅拌实验时,烧杯的大小、水的多少要一样;糖的粗细、多少也要一样;水的温度也要一样;糖放入的时间也要相同;不同的是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条件),其余都是不变量(相同条件)。只有做到这样,实验才是公平的,所得的实验结果才是科学的。

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的思想和学习方法。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得到的。所以,有时教师故意设置一点谬误,给学生以急于填补“空白”的完形刺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划亮闪闪的智慧光点,进行周到的、比较深刻的思维活动,从而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四、游戏“布白”,开拓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张与弛的完美结合、动与静的有机统一,疏密有度,富有节奏。一堂课40分钟,切忌“两头无剩”地满堂灌,要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留有回味、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地或细细地咀嚼,或反复品味,或操作演练。

如教学《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这一概念,并掌握了动物分类的方法后,我便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做了下列动物分类游戏: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动物卡片(正面画有一常见动物,反面写有该动物名称),再由老师随意出示写有“脊椎动物、水生动物、卵生动物、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胎生动物、爬行动物、陆生动物”等动物种类卡片,学生出示所属种类的动物卡片,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谁出得又对又快。然后师生评议:让那些出示卡片又对又快的学生说说经验和体会,并帮助那些出错同学分析原因,同时让那些出错的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一活动的感悟,以便从中发现动物分类的规律,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加深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最后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填写课后的动物分类表。

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绝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也要切忌“两头无剩”地满堂灌,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沸水旋风”似的热烈讨论,更要给学生独自静静思考的足够空间。这种时间、空间和声音的有意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它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