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生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生本”的阅读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个学期,语文教师团队开展了以六年级“目标制定与教学达成的有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研究活动分为专家主题引领和主题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实战研修两部分。实战研修的内容是人教版六下的《琥珀》,在导师的引领下,围绕“生本” 主题,三设计两研修,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方面都有了静悄悄的变化,在变化中让教师们逐步触及阅读教学的本真。

现笔者整理磨课过程,以期清晰构建“生本”阅读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要点。

一、教材分析

《琥珀》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第6课,是小学阶段说明文学习的收官之文。文章选自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选入教材时文字略有改动。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三部分(18自然段)描写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从以上的内容梳理中就可知晓,课文既有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绘,又有科学的说明、严谨的推理,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

二、磨课过程

第一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2.能借助想象画面来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细腻的描写。

3.能说出作者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并尝试实践推测。

【教学过程】

(一)名称入手,猜测琥珀

板书“琥珀”,问:认识这两个字吗?猜测一下:“琥珀”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有根据吗?理解“推测”。

(二)初读课文,欣赏琥珀

1.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琥珀的特点?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交流特点:从这句话里,你发现了琥珀的什么特点?“透明”到什么程度?“松脂”是什么?

(2)想象着读:你见过真正的琥珀吗?没见过,那怎么办?要靠我们的想象,想象它的形状,它的光泽,带着想象读。

(3)看图后读:让我们来领略琥珀独特的美吧。

(三)想象“形成”,走进琥珀

1.聚焦“形成”:这么珍贵的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琥珀形成的故事?

2.想象“形成”:边读边在脑海里画画,你读了课文,觉得画上应该画些什么?从课文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板书:夏天的太阳、海洋、松树、蜘蛛和苍蝇、一滴滴松脂、重重包裹……)

3.揣摩“形成”:这样的画面,作家并没有亲眼目睹,那他是怎么知道琥珀是这样形成的呢?

4.小结:真实可见的感觉源于有据的推测,生动的想象。

(四)写法迁移,仿写《黄河象》

我们也试着这样来进行有据的推测,生动立体的想象吧!我们来想象一下,“黄河象”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拓展相关材料,略)

【教后反思】

(一)语文核心目标把握不准,教“琥珀”还是教《琥珀》

本次设计是执教老师凭着“直觉”和“经验”自行设计的一堂家常课,基于此,导师引领教师展开讨论:《琥珀》这篇文章的教学核心价值是什么?是教“琥珀”还是教《琥珀》?是教教材还是教语文?

团队再次细读文本,发觉文本主要特征如下:本文属于文艺性科普小品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是生动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童话”。特别要指出的是,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状物”,是整篇文章的推理基础。感受作者由“写实”而展开既科学又有趣的“想象”的写法,进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需要一定的推理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阅读的难点,因而可以确定,本文是学习科学推理、提升思维力、实现“语用”的好材料。于是,应把“思维”训练定为这个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关注“语用”,但有“练”无“训”缺乏根基

教学最后环节安排了“写法迁移”,这体现了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特点,并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写话训练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没有从“写法”上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表达魅力,所以学生也很难“迁移”。写话就沦为形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增量。

综上所述,语文课应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本体性教学内容又是适合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琥珀的特点。

2.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简单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3.能运用对照阅读的方法,说出作者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题。范写课题,学生书写。

(二)了解琥珀特点,感知文中“琥珀”的珍贵

1.出示琥珀图片。

图一:没有包裹小虫的琥珀。

图二:包裹一只小虫的琥珀。

图三:课文中描写琥珀的文字。

2. 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不同点。

(三)整理琥珀的形成过程

1. 课文中的琥珀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有2个虫子,这么珍贵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2.从相关段落中找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四)比较,感受“生动的叙述”

1.对照自己对“琥珀形成”的阐述,跟课文比较,你更喜欢读哪个?

2.聚焦最扣人心弦的“蜘蛛捕食苍蝇”,感受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五)梳理,认识“合理的推测”

1.质疑:作者描写得那么生动精彩,是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吗?他是从哪里知道的?

2.梳理:对照前后文,梳理作者推测琥珀形成六要素的根据。

(六)拓展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你是否存在着疑惑?

【教后反思】

(一)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语言训练意识明显

设计调整后,教课文内容只占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学习时间。《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要加强“语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所以第三板块是对于“琥珀形成要素”的梳理,是通过提炼琥珀形成的要素,培养获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四、第五板块的设计,不仅关注语言,还关注了思维训练,主要就是通过“思考作者想象的依据”这一环节来感受作者严谨的推理。

(二)自主学习缺乏过程展开,“问答式”教学只是“被生本”

虽然从设计上,教师的生本意识与语用意识都有所加强,对于文本的处理也比较科学,但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整堂课,学生看似在“听听,读读,说说,议议”,但这种“听听,读读,说说,议议”是在教师的“指令”或“暗示”下展开的,这样“动口不动脑”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生本”。

当目标制定、板块设计都完成,导师就带领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调整教学策略,加强目标落实。

第三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琥珀的特点。

2.通过独立学习,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六要素,简单又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主题探究交流等方式,初步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初识“琥珀”特点。

1.猜猜:板书课题,学生根据字形猜测“琥珀”词意。

2.想象:欣赏琥珀,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琥珀”。

3.评说: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词“琥珀”猜测哪块比较珍贵?

拓展资料印证:“虫珀”最贵重。

4. 品读:再次品读有关第三块琥珀的文字,说说这块琥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板块:从陌生阅读到框架阅读,梳理“琥珀”形成的要素。

1.初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围绕这块琥珀,作者介绍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梳理相关段落。

2.自学探究,提出要求,完成作业①(每生一份)。

(1)自读:学生独立学习,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读读、找找、画画、圈圈、写写的活动,学习浏览,抓住关键句概括。

(2)呈现: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学成果。

(3)对话:交流汇报其中一个要素的学习情况,把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作为思维突破点,通过讨论,暴露思维缺陷,展示思考过程,在比较中明确学习方法。

例:关于时间的梳理―― 有一个学生已经板书了“一万年”。

师:交流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生:一个夏天。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说。

生: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

生:我还有一点不同意,应该是夏天的中午。因为只有夏天的中午,气温高,松脂才会落下来。

师:哦,你想得有理有据。那么,这个夏天的中午,是刚好一万年前吗?

生:不是,是大概。

师:你的证据是――

生:课文开头就说,“约摸一万年前”。

师: “约摸”,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大概,大约。

师:这个词能漏吗?

生:不能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作者根据化石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的大致猜想,不是精确的时间,所以“约摸”这个词非常重要,不能少。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那么我们加上去――(板书“约摸”)

(4)修改:学生再次独立学习,修改其余五要素的填写,感受思维的缜密、语言的精确。

3.六要素梳理完整,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板块:在咀嚼阅读中提高思维力,感受“科学童话”的风格。

1.明确板块学习要求:探究“六要素”之由来,感知科普文的推理性。

以“夏天”因素为示范,引导学生感受从“观察”到“想象”的思维严密性。

(1)搜集信息:学生自学找句。

(2)汇报反馈:汇报,预设集中反馈三处。

①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②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股松脂的香味。

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3)尝试推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夏天”与“琥珀形成”的关系。

(4)资料印证。

2.明晰学习方法,围绕“六要素”,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作业②。

3.组内交流,各自阐述观点,组长汇总,完成整个学习单。

4.班内交流,综合提升,感受语言整体魅力,结合说说对于“科学童话”的个人理解。

5. 指向拓展阅读,推荐课外阅读《乌拉波拉故事集》。

【板书】

板书完整呈现:(加粗部分为教师板书,序号为动态形成顺序)

三、磨课后反思

第三次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热烈,学路清晰,充分展示了学习过程。以此磨课过程为例,对于构建“生本课堂”,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构建“生本课堂”,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学点清晰

一堂语文课,要以儿童立场来备课、上课,要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从魅力教师让位于魅力课堂、魅力学生。怎样设计明确合适的目标,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呢?主要从三个维度思考:一是明晰“这一篇”文本的特征及价值;二是关注学段要求;三是要考虑这个文本作为一个例文,是精读还是略读的定位。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明确语文核心价值的四根支柱: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因而《琥珀》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具体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实践中的发展,明确学习点是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推理。

(二)构建“生本课堂”,其次是流程“板块设计”,先学后教

三次教学设计修改,从最先开始句句落实的“线性设计”改到后来的“板块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板块式教学的优胜之处。

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也叫“板块”,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它和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这种块状设计,让出更多的空间于学生,在教学推进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关注教案的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板块式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更为完备的预设,并且在具体实施中,对每一个板块的目标都要清晰。比如《琥珀》的第一个板块,目标是知晓特点:透明,松脂球,小动物;背后的能力培养是依据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板块,通过六要素的概括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的能力。而第三个环节则重在通过制作图表,学会推理。

(三)构建“生本课堂”,第三是强调学练结合,展现过程

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生本课堂中,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语文实践,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怎么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练习”呢?

首先要找准练习的点。儿童有儿童的心智特点。本课例研究中的小学高段学生,思维恰恰处于由“浪漫”转向“精确”,他们对于读通《琥珀》没有能力障碍。但是对获取有效信息,注意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思维的缜密性来讲,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训练。这也就是《琥珀》课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精心设计梯度练习,让学生训有所依、思有所凭的一个目的。

其次要找对练习的方式。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琥珀》设计中,教师要教学的不是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知识性目标,而是通过两次作业练习,教会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取琥珀形成的关键信息,并能加以提炼以及学会推理的能力性目标。充足的时间,安全的对话,完整的过程,使本课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有效。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练习的反馈纠错。学生是在犯错中不断提高的,在第二板块教学中,对于“琥珀形成要素”的梳理,这是基于文本有明显叙事色彩的特点而设计的。学生通过浏览、画句、找词、填写这一系列扎扎实实的训练,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基础上,让部分学生上讲台板书展示其自学成果,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与文本再次对话,在答案清晰的过程中,缜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