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子承父业获殊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子承父业获殊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期人物:罗杰・科恩伯格

科学语录:最初的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而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好奇。

1959年, 12岁的罗杰・科恩伯格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亲眼见证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奖实况,获奖者正是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

47年后的一天,已近六旬的罗杰・科恩伯格再次来到斯德哥尔摩,领取属于他的诺贝尔化学奖。

热爱科学属遗传

罗杰・科恩伯格12岁时对父亲荣膺诺贝尔奖的记忆至今清晰。那一年的圣诞节,当被父亲问及想要什么时,罗杰答道:“在实验室里呆上一个星期。”

阿瑟・科恩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于1956年发表《脱氧核糖核酸的酶促合成》一文,因此与人分享195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今,罗杰・科恩伯格2001年,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并凭借这一在医学上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课题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父子所获奖项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却都涉及遗传基因。因此有人猜测罗杰・科恩伯格对科学的热爱是否也得自遗传基因?

虽然罗杰・科恩伯格对这种猜测并不赞同,不过,他们之间有一种特质却是一脉相承。“毋庸置疑,我至少从他(父亲)身上遗传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罗杰・科恩伯格说。

坚守理想20年

科学界公认,罗杰・科恩伯格因是在分子层面上提供真核转录实际过程画面的第一人。

真核生物是有细胞核的生物,相比起细菌更为复杂,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如果想应用存储在基因里的信息,必须先将信息备份并传送至细胞外层,细胞再利用这些信息生产蛋白质,这个备份过程被称作转录。

罗杰・科恩伯格所揭示的真核转录过程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人们寻找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法。

研究达到今日程度,罗杰・科恩伯格为此付出了20年的坚守。他1967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72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78年重返斯坦福大学任教,一直未离开生化领域。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瑟夫・普格利希认为,“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罗杰没有中途放弃。他就是这么顽强。许多研究人员可能坚持不了五年就会放弃。”

“科学之家”成美谈

在科恩伯格这个大家庭中,热爱科学的可不仅仅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两人。

罗杰是家中长子。罗杰的二弟托马斯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三弟肯尼思・安德鲁是一名建筑师,但也与科学渊源不浅,特长就是建造科学实验室。

这个家庭中的“科学爱好者”不只男性。罗杰已经去世的母亲是一名生化学家,而罗杰的妻子亚赫丽・洛赫现为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这是一个科学之家。”托马斯・科恩伯格说,生物化学问题是他们永不厌倦的餐桌话题。

托马斯记得,兄长罗杰从很小时就已经立志于科学研究。“除了科学家,他就没想过当别的。即使时至今日,他这种一门心思的执著也在科学家中相当知名。”

父亲阿瑟・科恩伯格至今仍在斯坦福大学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罗杰・科恩伯格也准备在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走下去。“我们已经攻克了难题的核心部分,”他说,“下面我们想描绘出转录过程从头到尾的整个活动画面。”

对于这对父子来说,诺贝尔奖只是奖励,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