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探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探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声乐是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这一特殊领域进行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进行认识。为了使中职院校能在良好的人类学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声乐教育的意义、声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必须将声乐教育与人类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 人类学;声乐教育;中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J617.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职业学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如何使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将声乐教育与人类学结合起来,使中职院校学生能在良好的人类学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声乐教育的意义、声乐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而培养出既肯动脑又能动手,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成为摆在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声乐的人类学目的

( 一) 透视声乐文化本质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今天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声乐文化是经历了从古至今的演化、进化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文化消失、变迁了, 无数的文化经过了整合、融合而产生新的声乐文化, 如此的往返迂回, 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有生命力的声乐文化才得以保存沿袭下来。声乐在不同文化、同一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文化同一时期, 在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不同场合、不同个人那里, 有不同的概念、行为和形态, 有不同的变化或交融情况, 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声乐作为人类对声音的使用, 在各文化之间具有共同或相通的方面。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价值观、习俗和功用目的的不同, 在对声乐的态度上也不同, 对声音的使用上也有不同选择。

( 二) 消除声乐种族、民族中心主义, 维护世界声乐多元化声乐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 使得各民族之间在声乐行为观念、思想意识、接人待物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声乐文化在实践上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人们在交往和交流上的困难, 影响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 甚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会导致冲突。造成这种不同声乐文化很难相处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声乐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是在于我们对其他民族的声乐文化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 没有真正把握其本质。由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会产生一种观念上的错误, 对其他文化中的人持有一种偏见, 妨碍我们了解其他文化和其他民族, 使得不同声乐文化的距离越来越大, 阻碍了各民族、各文化间的友好往来和共同发展。

二、声乐学习的心理文化

1. 声乐学习者的性格。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外向型的学生具有性格开朗、活泼、好活动、善交际、爱表现等特点, 这样的学生不太容易“怯场”或比较容易消除胆怯心理, 演唱成功的概率较大; 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是性格文静、缺乏自信、性情孤僻、害羞、不爱表现自己, 具备这样性格的学生不太容易矫治怯场心理。

2. 声乐学习中的情绪。情绪或情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有喜、怒、哀、乐, 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发声、演唱。例如, 虽然人们发声器官完全正常, 但当他们的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 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 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3. 声乐学习中的声与情。“声情并茂”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切歌唱方法、技巧都是由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生活中常见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都需要歌唱者准确地去表现, 要把感情倾注在歌声之中, 去感染听众。声乐学习从“声”和“情”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使“声”和“情”融为一体, 以建立歌唱声音和情感之间的“自然”关系。纯净而嘹亮的嗓音、宽广的音域、深长的气息以及恰到好处的共鸣位置,其本身固然也是人声的美, 可称为“美声”。但如果歌唱者在演唱时无“情”, 那么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 他的演唱仍将是苍白无力的, 也是无法打动听众、感染听众的。

4. 声乐学习中的意识。人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 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无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 知道该怎样进行速度、力度、音量等方面的艺术处理, 这样的活动是通过大脑思维后再作用于相关肌肉的, 所以反映比较慢; 后者是下意识的, 就是说, 经过平时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 使与歌唱相关的肌肉能按一定的轨道有机地协调运动,是后天训练的、习惯成自然的东西。“有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声乐美的人类学探讨

(一)、声乐美与人类学中的美

声乐美或者人类美在某个特定的范畴下相互作用, 声乐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与人类美相结合的现象和可能, 这不仅是新语境中学科整合的必然, 也是声乐自身的内在需要, 更是声乐学内部冲突和对立化解的结果。

(二)、 声乐实践着人类的需要, 从而展现着人类的美

1. 展现人类情感的需要。声乐是情感的艺术,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2. 体现人类树立形象获得尊严的需要。形象性是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而音乐具有非对应性特征, 声乐形象是由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域、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共同作用创造而成的,“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 这一因素就是表现, 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 同时, 在听众和声乐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中介结构, 这就是想象和联想”。声乐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音乐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 并通过听众的想象与联想来感受音乐形象和情感, 传递着声乐演唱者的形象及作品的文化形象。

3. 展现人类向往欢乐美好的需要。声乐的“乐”字本身就含有“愉快”“欢乐”的意思, 由声乐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形象使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 会产生心理上的优化效应。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的音乐则能让人心情激荡、精神振奋; 节奏明快的音乐又会使人手舞足蹈、翩翩起舞; 沉静安详的音乐能使人心平气和、安然入眠。这就是音乐审美中的愉悦功能和社会功能。

4. 体现人类实践劳作的需要。声乐是声音的艺术, 美的声音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乐谱的规定展示出来, 是要有高超的声乐表演技巧才能的。而表演技能的获得, 是要靠长期艰苦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的。每个音乐表演艺术家都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才逐步提高自己的演出能力的。

5. 体现人类的社交的需要。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和谐关系。它使得中职院校学生能够在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下, 享受和感受到美妙的音乐, 使他们的情感和身心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借助于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 一旦与学生相遇, 二者便成为知心朋友, 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气氛。

(三)、 声乐教育中的美育

1. 要发掘声乐美的内涵。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的, 大自然景象虽然具有绝对的美, 但是声乐美隐藏着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

2. 要创设声乐美的情境。声乐是情感的艺术, 声乐教学应该把“情感”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乃至各个环节之中。营造美的氛围, 以“境”怡情。美的情境对情感发展有着强烈的诱导作用。教师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 以“情”怡情,“乐由情起”。

3. 要塑造声乐美的形象。声乐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 离开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 音乐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因此, 塑造美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塑造教师美的自身形象; 其次,塑造作品美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张君仁.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 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 1) .

[2]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立场与美学新思维[ J] .中文自学指导,2003( 5) .

[3] 田松.科学人类学: 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 J] .云南社会科学, 200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