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县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选择了1995~2006年12年的连续时间序列,以实证论证为主,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测度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期相互验证准确反映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通过分析得出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呈逐步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即县域经济极化日趋增强。

关键词:县域经济;差异;极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20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产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复杂现象,本文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阐述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速度

一个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产生的县域差异也会越大。从安徽省各县在1995~2006年间人均GDP年增长率发现,发展速度最快的歙县(16.07%)快于最慢的阜南县(3.99%)12个百分点还多。

(二)经济发展水平

1995年县域人均GDP最大的全椒县为4737元/人,最小的岳西县仅为1177元/人,两者相差4.03倍;而2006年县域人均GDP最大的繁昌县为14251元/人,而人均GDP最少的阜南县仅为2829元/人,两者相差5.04倍。1995年各县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大于1,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共有23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县只有33个,占全省县的58.93%。到了2006年,高于全省县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县有25个,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县有阜南县和临泉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县域差异特征。

(三)经济规模

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1995006年安徽省县域之间的经济规模差异显著扩大。在所有县域单元中,1995年GDP最大的无为县(33.744亿元)是最小的黟县(2.2923亿元)的14.72倍,而到了2006年GDP最大的无为县(98.34亿元)是最小的石台县(5.57亿元)17.66倍,县域间的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四)经济结构

本文运用区位商比较安徽省各县的产业结构水平,,在1995年,区位商没有大于1的县域,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大于0.8 的地理单元有5个。而到了2006年区位商大于1的地理单元有4个(霍山县、歙县、祁门县和繁昌县),县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突出。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6007年的《安徽统计年鉴》。

本论文采用加权变异系数(CVW)、基尼系数(G)和泰尔指数(T)三种方法,测度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期相互验证。加权变异系数(CVW)、基尼系数(G)和泰尔指数(T)的值越大,表明县域之间的差异越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过程

按照前面介绍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方法,以1995~2006年安徽省各县域的人均GDP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单一测度指标,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所得的1995年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各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在1995997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总差异缩小,并在1997年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0.3177和0.0777,比1995年的绝对量0.0289和0.0317,相对缩小了8.34%和28.98%,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78%和9.66%,泰尔指数下降幅度较大。

在1997003年间,县域经济总差异迅速扩大;在2003年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4947和0.1990,比1997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1770、0.0635和0.1213,相对扩大了55.71%、18.57%和156.1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6%、2.65%和22.30%,基尼系数的县域差异增加较慢,泰尔指数预算的区域差异增大最快。

在2003005年间,县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于平缓,且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略微上升;在2006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4749、0.3181和0.1757,比2003年绝对量分别减少了0.0198、0.0870和0.0233相对减少了4.00%、21.60%和11.71%,年均下降率分别为1.00%、5.40%和2.93%,均低于1995997年间的县域差异下降速度。

综上所述,在1995006年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1283、0.1130和0.0663,相对扩大了37.02%、35.52%和60.60%,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8%、2.96%和5.05%,均表明了1995年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呈现扩大的态势。

三、县域经济极化分析

(一)分析方法

为了测度区域极化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本文引用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以上两种县域极化指数的值域范围处于0(无极化)和1(完全两极分化)之间,越趋于1,县域极化现象越突出。

(二)县域经济极化演变过程

从总体衡量安徽省1995~2006年间的县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轨迹。结果表明,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度量方法所得县域经济极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且县域经济极化与县域差异总的变化趋势也非常相似,尤其与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波动幅度有所差异,沃尔夫森指数受基尼系数的影响与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波动方向及幅度略有不同,这与弗德劳和张等人研究的结论相同,即随着县域差异的扩大,经济极化不断增强。安徽省在1995-2006年间,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分别从1995年的0.2133和0.4174增加到2006年的0.3261和0.5224.但在不同时期,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趋势和幅度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1995-2006年县域经济极化态势平稳,呈增强趋

势,沃尔夫森指数受泰尔指数影响变化幅度较大。

四、结论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所测度的1995年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在1995-1997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缩小;在1997-2003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迅速急剧扩大;在2003-2006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于平缓,且呈下降趋势。

引用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过程,发现县域经济极化与县域差异的演变轨迹基本相似,即随着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县域经济极化日渐增强。

参考文献

[1] 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3):261-271.

[3]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4] Max L and Wang Enru,.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 Changing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Post-Reform China, Growth And Change, 2002 , vol.33,NO.1:42-71.

[5] Fan, C.C..Regional Impacts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J]. Growth and Chance, 1992, Spring:12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