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及时行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及时行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古至今,"及时行乐"始终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世界诗歌史和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并非西方诗歌的特产,在先于千年的《吉尔迦美什》等东方诗歌作品中早已表现过这一主题思想。

关键词:及时行乐 西方诗歌 东方诗歌

On “Seizing the Day”

Abstract: “Seizing the day” is the important theme of poetry from ancient to today.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poetry and human ideology. The theme of “seizing the day” produce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Renaissance poetry and metaphysical poetry of the 17th century, but it is not western poetic specialty, it has appeared in oriental poem Gilgamesh in early thousand years ago.

Key words: seizing the day western poetry oriental poetry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主题以及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及时行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历来受到西方文学界的关注。艾略特认为,“及时行乐”主题是欧洲文学中最伟大的传统事物之一。 更有学者认为,该主题广泛流传于所有的时代,确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焦点问题。可以说,“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义以及封建意识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1]

浩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的诗歌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首创,英语译为“seize the day”,汉语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只争朝夕”等。“及时行乐”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carpe 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贺拉斯在《颂歌》中写道: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

虽然贺拉斯是最早使用“及时行乐”一词的人,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人。它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的多,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出现了“及时行乐”的主题。公元前3世纪的来昂尼达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曾表达过这一主题: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生等诗人也受到“及时行乐”这一思想的影响。本?琼生也曾写下类似的诗句:来吧,我的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无论是以本?琼生为首的古典主义,“骑士派”或以约翰?邓恩为首的玄学派,还是介于他们之间的诗人在其作品中都会表现出人生无常,应及时行乐的情绪。[2]

显而易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这一词语问世之前,“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已被许多诗人问津。但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无人匹敌的,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受其影响最大。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提倡人权、人性,反对神权神性;提倡个性解放,弘扬人的自由意志,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的智慧和理性,反对宗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因此,以体现现世主义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重新得以重视。人文主义者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发财和享乐的的愿望视为美德和善行,用及时行乐的思想取代厌世脱俗的禁欲说教,这是与基督教神学背道而驰的。文艺复兴赞助人罗伦佐在赞美人生时说过:“飘忽而逝的青春多么美好!能欢乐的时候且欢乐,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 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瓦拉认为,现世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很多同一主题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思想,强烈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3]

在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集中体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的《给少女的忠告》,马韦尔的《致他羞涩的情人》,埃德蒙?沃勒的《去吧,可爱的玫瑰》等,都属表现这一主题的同类作品。吞噬一切的时间在马韦尔笔下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慢慢吞吞地咀嚼”这也是人通常不用的比喻,在玄学派诗人的手里变成了残酷的刑具,对摧残的对象不慌不忙地任意折磨。诗人以此刻画出时间摧毁人世万物的冷酷。对诗中“羞涩的情人”来说,这是一个含蓄的警告:“韶华易逝,好自珍惜才是。”对现世的人类来说,时间是一个常胜将军,它不用枪,不用剑,就能不声不响地打败一切。既然时不我待,生死无常,人们应与时间赛跑,快马加鞭才对。

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展。被誉为人类最早史诗的古代东方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当诸神创造了人类的时候,/ 他们也为人类设置了死亡,… 因此吉尔伽美什,你应该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换欣开怀,/ 每一个夜晚狂舞高歌!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在中国诗歌作品中,也同样关注了这一主题。唐代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该诗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表现“及时行乐”的主题。该诗的意义在于强调爱惜时光,莫错过青春年华。花开时节毕竟短暂,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所以诗人劝道:不必犹豫,尽量享受现实生活,否则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同是表现“及时行乐”,中国诗歌显得更为含蓄、婉转,而西方诗歌则更为热烈、奔放、充满激情。中国诗歌涉及到人的情感及社会的多个侧面。如: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4]

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意识在世界诗歌中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来。由此体现的是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索。“及时行乐”这一主题思想会继续发展下去,更加激励世人把握生命的每一天,不虚此生。

参考文献:

[1] 雷体沛,《西方文学初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曹顺庆,《中外文化跨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