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土不服”的“蓝眼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土不服”的“蓝眼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易卜生原著《海上夫人》中,荔达回忆爱子濒死:“一双眼睛闪出蓝光。”越剧《海上夫人》的故事背景是明代的海岛――不管是海南岛还是台湾岛,似乎荔达的儿子都没有理由长一对“蓝眼睛”。然而,如果从易卜生那里寻找答案,似乎就理所当然了。老易是外国人,笔下人物有蓝色眼睛是再正常不过了。越剧《海上夫人》就像是一个长着蓝眼睛的“混血儿”,虽然被套上了中国人的衣服,依然时不时流露出外国人的习性。

首先是在叙事结构上。叙事者的引入据说是导演的“得意之笔”,并被誉为“创新”。但不难发现,“叙事者”说穿了就是最传统的越剧领唱,只不过她从侧幕走到了台中央而已。我无意去考证这种形式究竟是不是《海上夫人》的首创,但就现场效果而言,却似乎毫无必要。被遨上舞台的叙述者,与剧中人之间并没有构成观众所期待的对话关系,或者说,主创所希望达到的对于剧情的“参与”并没有很好地传达给观众。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叙述者同时还很不厚道地充当了“泄密者”的角色。剧中,她将最有可能形成矛盾;÷突的情节――例如江思腾的突然到访所引起的有关范格一家的变化――都事先给唱掉了。就如同一个顽童在看侦探片时,突然指着银幕告诉你:“凶手就是他!”

《海上夫人》是个曲折、也很令人深思的故事。幸福是什么?是安逸的生活,还是刺激的追求?是难以捉摸的大海,还是平静安详的大地?这样的追问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故事中,无论荔达最后作何种选择,都是可信的。然而,小说可以做哲理的思辨,但戏剧要打动人,则必须通过“冲突”来说服观众。

可惜的是,《海上夫人》中的许多重要的矛盾冲突,并没被“演”出来,而是被“说”出来的。因此,荔达的两次重大的情感变化――因为儿子的死而重新燃起对旧时恋人的爱恋;以及因为丈夫的宽宏而领悟到应当珍惜平淡的幸福生活――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尽管谢群英的唱做都堪称一流,但依然让人觉得这个女人的转变有些莫名其妙。

同样存在问题的还包括了唱词。《海上夫人》的文辞不是没有可圈点之处,《夜奔》一折两人的对唱算得上精彩。但更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一种相当“欧化”的语言风格:主人公在“悬壶济世”的中国招牌下、在茂密的椰子林里,发着欧洲人的感慨。大量考验观众逻辑思维能力的散句、复句频频出现在人物的对白和唱词中。例如博莱那句令人纠结的台词:“继母似乎对于大海,以及一切和大海有关的东西,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不禁让人疑惑,自己是否正在欣赏一出“越白话剧”?

如今,戏剧创作的“题材荒”似乎已是一个困扰传统戏创作很久的问题。因传统题材被前辈写完演完,我们只能老老实实传承。而现代题材对于越剧、尤其是女子越剧而言,一直都未寻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于是,开辟海外战场――从外国名著中寻找素材,便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名著改编的好处在于起点高,为创作提供了文本的保障,但这种保障有时候也会形成另一种制约――那就是如何将外国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要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换几个名字、换一套衣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