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动手操作中学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动手操作中学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里的“语文实践”“学会学习”就隐含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画一画、演一演、练一练、写一写、读一读等均属于操作的范围。可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出现了滥用课件图片,乱开展活动,把语文教学变成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资料堆积课、音乐欣赏课等不当做法。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操作一定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还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直观展示练一练,让字词教学更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有些字词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汉字符号与学生喜爱的形象、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如何让学生的眼、口、手并用,快乐地参与到获取新知的实践中来呢?我觉得利用直观演示法是训练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字词教学趣味性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藤”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查字典,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及解释,然后结合生活实际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画出葫芦藤的样子,并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爬藤植物还有哪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多种图片,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哪些是爬藤植物。这样通过动手查一查,学生亲历了语文的实践,画一画激活了生活积累,再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刺激感官,巩固了对词语的理解。这种直观的训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甄别和筛选的能力,既认清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化枯燥的解释为趣味的观察,使识字课堂充满了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而且还要求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很显然,这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增强写字、练字的意识。如,吉春亚老师在教《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教学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咱们学语文就应该多读、多背、多记。我们会背第一段的同学一起背,如果背诵不出来,也可以稍稍看一下书。

师:在这段中,哪一句是写小镇的?咱们默写下来怎么样?

(师在黑板上默写,生在本子上默写。)

生:老师,你有一个词语默写错了,应该是“唤醒”而不是“叫醒”。

师:谢谢你,不过这个词用在这里也很通顺啊,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还是“唤醒”好,因为“叫醒”这个词是大呼小叫的,声音很闹的。

生:唤醒是轻轻地呼唤。

……

师:一种很美好的意境,你用语言描绘出来了,你一定是学习语文的高手。

这样,教师由默写入手,进行了写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又通过巧妙的“错误”设计,引出对词语和句子的品悟,真可谓设计精巧,训练无声,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统一。

二、结合语境演一演,让句段训练更扎实

克鲁普斯娅曾经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会看、会听、会感觉感受。”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大多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具有浓厚的感彩。结合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年龄特点,在学课文时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练一练,则能使语文教学更扎实。如在理解《东施效颦》中的“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一句时,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插图和译文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创设情境:“我是富人,看到东施效颦,哎呀,真难看呀,受不了她,关门坚决不出来。如果你是贫人会怎么样?村子里还会有其他人,他们又会怎么样呢?”此情境,帮助学生敞开了想象的大门,打开了思维的宝库,学生会说:“童子见之,皆哇哇大哭。”“老人见之,心脏病发。”“太阳见之,连忙躲进云层。”“狗儿们见之,狂吠一宿”等等。借此带着不同的感受,进行随机模仿,让他们模仿,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这样,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就在模仿、练习中逐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了创造文言文的“语文技能”,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三、动手批注写一写,让文本对话更有效

人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感悟。在有了感悟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应该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习惯,甚至是生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古至今,这种读书方式一直都被推崇。早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提出:“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就把“涵泳”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要带思考去读书。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阅读理解文章都是非慢慢咬嚼不可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指出:“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其实,这种“引导学生自我锻炼”“慢慢咬嚼”“留下痕迹”都与“动笔墨”的理念不谋而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的是要动手写批注,它讲究的是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就包含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口、手、脑并用的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有部分版本教科书已经关注到了小学生读书需要动笔墨的问题,在书中编排了相关训练。如北师大版教科书在四年级就提出“学写摘录笔记”“学习标画重点词句”;西师大版教科书在三年级出现了“批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旁边的“批读语”,边读边想边学着批注阅读理解课文。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在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动手写批注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有的在书上做记号(圈点或画线);有的在“天头”“地脚”、文章的旁边或段尾空白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不管哪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要传授给学生,然后加强批注训练,而且训练活动要强化语文基础的工具性,如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在能力、习惯和方法上进行拓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