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现行的学习活动存在“学习活动主体性丧失、声音的单一控制和多元声音的消亡、活动中介途径单一、活动被肢解、封闭线性的活动进程、学习活动共同体缺失”等问题,作者从活动理论的视角探究了应然的课程学习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从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组织策略、活动过程设计、监督与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框架,以期为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活动理论; 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卢强(1981—),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新技术应用研究。E-mail:。

教育在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在于能力的提升,在于人格的培养,在于精神的完善,亦即教育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最终必然指向人类的学习。因此,研究学习活动本质、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对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教育界对学习活动的定义、内涵、设计原则、设计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如李红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学习活动的本质和定义;[1]杨开城对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流程进行了研究;[2]武法提研究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分类问题,并将其分为“知识学习、问题研究和策略学习”三类;[3]何伏刚探究了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4]李青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模型;[5]詹青龙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了研究;[6]国外的CSALT项目研究了学习活动的本质,将学习看作是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序列,区分了设计者计划的“任务”和学习者进行的“活动”;[7]欧洲的CANDLE项目设计了学习活动建构体系等。[8]但这些研究多从理论和宏观层面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内涵和设计模型进行了探索,而且这些模型大多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元模型”,往往因为不能明确学习活动内部各要素间和多个学习活动间的关系,而缺乏可操作性。[9]为此,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现行的课程学习活动进行了再审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了应然的课程学习活动,并结合《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实践,对课程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活动理论及其对课程学习活动的审视

(一)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源于前苏联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派,后经维果斯基、列昂节夫、恩格斯托姆完善成具有“注重学习过程中对象和动机的协商与转换、不同观点和声音的碰撞、作为中介的制品对于应用情境的依赖性、以联合活动和实践作为分析单位”[10]等特征的、具备社会文化与历史分析模式的、关心中介和活动的理论框架。其基本原则可总结如下:(1)以集体性的、制品中介的、对象导向的活动系统(而非行动或者操作)为分析单位,并与其他活动系统加以关联;(2)注重活动系统中的多重声音;(3)注重活动系统的历史性,即要从活动自身的历史中探寻活动的问题和潜能;(4)认为矛盾是变革和发展的源泉;(5)活动系统在发展中可以进行拓展性的变革,成员在矛盾出现时能进行反思和寻求改变,从而推进整个系统的质的转换。[11]

(二)课程学习活动的重新审视

时至今日,关于课程的定义为数众多,肖川从“课程”的使用方式上将它分为“大致表示了学习者受教育的计划”和“划分出一个研究领域”两类。[12]本文言述的“课程”更倾向于前者,即:学习者的受教育内容和计划,或是关于一门学科的教与学的内容、计划和过程,它的实施必然涉及“教”和“学”。“教”是引向“学”的前导,“学”是走向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唯一路径。“学”的过程是以学习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因此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研究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诉求。然而,现行的课程学习活动还主要以知识学习为主。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个体的知识学习就是鼓动个人突破表象、偶然和个人意见的限制,与某种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事实建立联系,进入一个代表永恒的真理的世界。[13]其中的“知识学习”在于追求抽掉个人生命的私人性和丰富性而形成的“共相”,学习的意义和源泉不在于“个性生命”本身,而在于对“共相”的追求和探寻。从活动理论的视角看,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14]即:学习应注重学习过程中对象与动机的协商与转换,注重中介制品对于应用情境的依赖性,注重活动对学习的作用等。由此可知,个体的学习应考虑学习的意图、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社区的实施规则,即:注重学习过程中对象和动机的协商与转换,注重不同观念和声音的碰撞,注重作为中介的制品对于应用情境的依赖性。因此,追求形成“共相”的“知识学习”是对人类在实践中学和知识构建而言的“异化”,这种“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活动主体的主体意识淡漠、主体性丧失

以知识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习者已经习惯于教师主宰学习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即: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对象没有选择权。“他主化”的学习活动目标和对象难以转化为活动主体的主要意图,这使得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失去了主体性,主体意识不强。学习活动主体意识的淡漠,主体性的丧失,必然导致活动主体参与度的降低和学习动机的低下,甚至影响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

2. 活动声音的单一控制和多元声音的消亡

“他主化”的学习活动,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甚至学习过程的思维程序都由教师在课前预设好。这种预设的学习活动极易造成“一言堂”,因而难以倾听学习者的多元声音,难以考虑学习者的差异,难以挖掘潜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动力,易使学习活动主体的思路越来越狭窄,想象越来越贫乏,语言越来越苍白,使得学习成为一件枯燥的事。

3. 学习活动中介途径的单一、学习活动的肢解

审视我们的课程学习活动不难发现,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和典型的中介为概念化知识系统的物化形式——教材和教师的口头表达。学习活动也因其关注层较低而被肢解到操作层面,这很容易导致课程学习活动支离破碎,使得学习活动的“活动、行为、操作”三个层面互相脱节,使学生沉溺于操作层面的精熟与自动化,而忽略学习活动本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忽视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知识、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学习活动中介途径的单一,活动的肢解,使得活动的系统性难以被重视、活动目的难以被明确,必然使活动主体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深层的高级学习难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