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流失”成为教师队伍关键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流失”成为教师队伍关键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老师能否坚守在二流学校,似乎是一个个人选择,却几乎在抵抗不可违抗的时代潮流。这种教师队伍的单向性流动越来越普遍,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成为有目共睹的社会问题。

在地域上,教师流动的趋势基本有四种: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每一位老师都成了流动大军的参与者、旁观者和彷徨者。

农村中小学老师的流失,十年来一直在持续。

甘肃庆阳市的环县曾有一所中学,坐落在一个村庄,10年来了120名老师,走了80人,经媒体报道成了全国新闻。那位校长想尽办法,建住房、修新楼,也留不住新老师。能够长期执教的,都是家在附近的本地人,或者学历不高的大专生。环县大山里的条件更艰苦,老师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有的乡甚至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吃水要去山上挑,电脑电视都是奢侈品,刚分去的老师觉得与世隔绝,度日如年。纵然有满怀激情,也挨不过天长日久的侵蚀。曾有一位年轻老师探望完生病的母亲,为了早点赶到学校上课,在大雪纷飞中连续步行十几个小时,到校时手已冻僵,最终导致食指被截掉――这个有点惊悚的故事,让更多新教师对大山里的学校望而却步。

笔者曾经采访过去贵州某山区小学支教的志愿者徐本禹,他谈到破落的办公室外贴着一副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除了生活艰苦,薪水微薄,前途也很渺茫。有位在山里呆了20年的老师说:留下的,基本都是走不掉的,没能力没背景的。

有人指责农村教师的现实,然而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安贫乐道并不容易。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以及各方面保障,并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才能让他们安心施教。在各种教育宣传片里,摇摇欲坠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残缺的黑板,孩子们无辜的眼神,总是刺痛我们的心灵,事实上,山村老师比孩子们承受着更多的生活艰辛。笔者赞成这样的专家提议:要让老师们愿意到山里工作,就要遵照国际上成熟的通行经验,“一是实施有效的服务期制度,保证在一定的期限内山村教师能走出去;二要实行高待遇,给予服务补偿并改善待遇。”

城镇骨干老师的流失,基本上源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呼唤。哈尔滨市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大伟为此忧心忡忡,说协会集中了哈尔滨市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精英,然而每年都会走几个人,转赴深圳、上海或北京等地工作。

怎么留住老师?各个地方各有政策。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既保证本地的优秀教育资源,又尊重老师的个人选择,就必须建立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机制。

同一地域的城镇学校则处于另一种窘迫。当学校有了重点和普通之分,骨干老师都奔着“重点”而去,家长也有了明确的选择,普通学校不得不在严峻的竞争中苦苦求生。

早在2009年,“焦点访谈”栏目就此问题予以报道:河南开封中小学因择校问题,导致近半教室空置。重点中学往往人满为患,比如河南开封市第十四中学,起初每届8个班,逐渐发展到每届10个班、14个班;学校经费充足,设备先进。同属重点的河南大学附中很早就给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和空调,每位老师都配有手提电脑。

相比之下,普通学校则门庭冷落,设备简陋。有的中小学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被撤并。当重点学校的教室人头攒动,这些教室却空空荡荡的,一派荒凉。有位校长表示,一个暑假就走了十几位年轻老师,都去了重点学校,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种“流动”,加速了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公,使得普通学校的造血机能陷入恶性循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我们搞了重点学校制度。”

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权是仅次于生存权的人类权利。教师大队伍的不稳定,以及明确的优劣划分,势必带来教学质量的良莠不齐,甚至教育的缺失……这个过程如何尽可能平衡教育资源,做到公正公平,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