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的中秋节前,有一个朋友问我去不去兰州,我说去干什么,他说去看一个乡村藏族中学的图书馆,那我说去的。这个中学在甘肃的天祝县西大滩乡,从兰州市区开车过去还得四个多小时,且有一段是不通高速的山路,风沙满天,但这一路让我想到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对我这样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寻找生活和创作之源的问题,在我看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就是我的长江和黄河。
一路向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有到了河西走廊,到了丝绸之路,我才对这样的民歌有了感性的认识,包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那样一种诗意,也会油然而生。
我22岁去北京时还得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北京直奔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当然长城是必去的。那时我已经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当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说北京的学生真幸福啊,课本当中讲的那些东西,诸如司母戊鼎等,它就静静地立在博物馆里,在此之前我作为学生和老师,也只是在纸上认识这只鼎,这样的认识是有限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写诗,而且千方百计想写致大海的诗。于是我也跑到海边,但我却感到强烈的失望,这个海远不是我们诗歌当中和电影当中看到的海,所以那时我没有写出一句有关海的诗句来,包括一直到现在,每次去海边都要下海去泡一泡游一游,但我还是写不好一首关于海的诗。
行万里路不仅给你丰富真切的体验,而且还打破你固有的思维。登泰山看日出,那是一种上升的生命的力量,是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场。可能也会有朋友说,他们也看过各种各样的日出,好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体会,包括也举头望明月了,但并没有低头思故乡啊,我说是的是的,这里面不排除有的人多愁善感一些,有的人则是倒头就睡的。但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泰山脚下买包子吃,一看那包子的外貌,我就说给我两个吧,店主说那不卖的,他说他们都是论斤卖的……哇噻,一下子明白了不少事情,包括中国古典小说中鲁智深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那种气势,所以那里大概不太有小馄饨猫耳朵这种食物的吧。
吃肉谁都喜欢,南方以吃猪肉为主,北方以吃牛羊肉为主。那么我等南方人一去了诸如青藏高原和内蒙等地,也以为颇得了些豪气,大声叫喊要吃手抓肉,但当像脸盆似的手抓肉上来时,人就傻眼了,抓来一块吃下,就开始要站起来伸脖子了,吃下两块恨不得去跑步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叶公好龙这个成语便多了些理解。
包括一些地理上的知识,比如我们从小学起就知道中国是西高东低,我们是生活在东海边上,然后越是往西,海拔也越来越高,然后你观察那些河流的走向,大势都是从西向东,于是明白了电视剧《水浒》中所唱的“大河向东流”,因为它不可能向西流,虽然也有所谓的倒淌河,但那只是个别。
前两年走新藏公路,在那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会突然看到一股股的沙,被风卷着吹到了天空上,但吹得不高,有时又有好几股,它们还在玩相互追逐的游戏,于是我才明白了古诗中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至少我找到了一种理解的途径。以前以为唐诗中的那种妙句和意境,都是诗人虚构创造出来的,而当有机会行万里路之后,特别是去边疆地区多了之后,我对唐诗中的边塞诗也多了一些理解,心中似乎也多了些豪气,正如北方的朋友也会喜欢我们小桥流水的那种江南景致。
尤其是在沙漠中的体验,虽然仅仅是体验,不是真正的生活,但还是觉得很恐怖的,总感觉人如果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几乎是很绝望的,但仍有世世代代的人在那里繁衍生息,跟自然抗争。有时半天一天的坐车行进在那样的地方,突然看到了一棵树,然后是一片绿色,那我就明白了,一个村庄到了,是到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因为有了树和水井,就必有人类的生活。这种生活我们以前看西部片好像还不太能理解,老人喜欢蹲在地上,半晌也不说一句话,可现在当我拿个相机,我都不敢走近他们去拍摄,我可以说是用镜头在抚摸这块土地,但是我仍然没办法找到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还有在西北的好多地方,地里干活的全是扎着头巾的妇女,而集市上卖羊赶车的全是大老爷们,这让我觉得中国的妇女实在是伟大的,而男人,我就不愿意用伟大去形容他们了。正如北方的白杨树,它们只能生活在北方的道路两旁,却又是那么笔直地向天空伸展,它还不是东北的白桦树,那是极有诗意的,但相对比较少见。
也可能有同学会问,一个人是不是该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呢,我觉得从广义上说好像没有这个先后顺序,而于我来说,特别是年过三十之后,好像因为要行万里路,却倒逼我要去读万卷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要行走南疆,那我就会去找相关的书来看,至少在纸上我要先行走一遍,然后真去了那里,看到一个建筑一棵树,虽然是初次相见,却像是一次朋友式的相遇,这样就会让自己丰富起来,从见闻到学识,它们两者的相加,就叫见识。比如这一次在甘肃武威,我就看到了历史课本中讲过的铜奔马,现在则叫马踏飞燕,我去看了它的出土之地,了解相关的常识。有时在各地的博物馆,也会买几本讲当地风土人情的书,因为阅读和行走,到一定的时候都得讲一个缘字,这个缘就是源,你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都是有机缘巧合的。
行万里路当然也是个统称,现在常被称作为旅游或行走,借助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飞机、火车和汽车,但我以为关键时候还得用脚行走。比如我常听到一种观点,觉得现在的旅游景区商业气氛实在太浓,门票高得吓人,斩客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走来走去总觉得还是家乡好。有这种想法的人,我以为还是没有走那个关键的几步。我们说家乡好,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父母亲人,是你生长的地方,更主要的是,你还知道哪个转弯角的油条最好吃,哪个小店的烧饼最正宗。可是在你行万里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你已经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但毕竟还属于隔靴搔痒,这个时候我的经验是深入进去,至少要到当地人的菜场去走一趟,景区里二十块钱一碗的面,可能菜场里只要两元钱就够了,这不是为省钱的问题,这是了解当地人真实生活的一种途径。
在云南丽江,我就是这样在景区里多走了十来分钟,走进了一个菜市场,然后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我眼前展开了――各种各样卖手工农具的摊铺,还有当地人卖的烟草,包括只在电影上见过的长水烟筒,也还真有老人在吸那个烟筒,至于农副产品摊铺面前,你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然后问问这叫什么那是什么,我以为这就是在接地气,这就是世俗生活就是滚滚红尘。更有意思的就是那里的小吃摊,吃面条的吃米线的,关键是吃的那些人拖家带口的,不女怀里一个孩子,背上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是中饭时间,我也就忍不住在一个小凳子上坐了下来,大概是花了两元钱吧,一饭一菜一汤,这饭菜汤都是大碗装的,而且饭吃了不够可以再去加,至于菜那就是萝卜白菜和辣椒之类,但于我来说,这真是一顿无比幸福的中餐,因为坐在我周围的都是干体力活的,饭铺的上面是一块塑料布,坐着的是小板凳,我还跟开这铺子的夫妻聊了一会,了解他们家里的生活状况,包括了解他们的收入,他们说他们的孩子就不愿意再来干这样的活……
而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旅游攻略当中没有的,也可能是多数人所不屑或忽视的,也是被万卷书忽视的。我的意思是,行万里路一是要有目标和想法,二是要坚持走到民间去,走到世俗生活中去,不要只盯着光鲜的东西,而是要去看一些蒙灰的事情及生活状况。如此的行走或者说叫走读吧,你会发现你见到的东西和书上所写的不一样,这个时候你也就有了一种书写的欲望,至少把自己看到的也写下来吧,于是就有了日记或者叫行记。我是特别喜欢看行记的,尤其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行记,因为它没有刻意要去突出什么重点,也不会刻意回避什么。
最后一点我想说明的是,万里路和万卷书没有谁主谁副的问题。我们在书上所见的,往往是过去式的呈现,而我到了现场,则是当下的存在,虽然这种当下就是无数个过去的叠加,比如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只要是江河湖泊,除非是极端的暴雨讯期,我见到的大江大河和小溪小滩,这个水无不都是浅浅的,或者说跟以往比是浅浅的。当地人都说以前这个水有多满多大,这可见中国的水问题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所以但凡我们去看什么瀑布什么奇观,最后往往会失望的,有人说这还不如我们小区喷水池里的那点水呢,但是请注意,小区喷水池也终有一天会喷不出水来的,所以要是李白活在当下,他可能不去写瀑布这一类的诗篇,而直接去玩网游穿越了,因为这跟他的诗意还有点相像呢。
作家简介:
孙昌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副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本文为作者《重返西湖》(中国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的后记,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