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资“务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资“务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银行高盛也开始“养猪”了。随着2008年开始的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外资开始悄然进军中国农产品众多领域。具备了在中国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资格的外资,已掌控了中国植物油定价权,其进一步延伸的触角引起了国内企业的恐慌。

外资务农,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无还手之力?

外资加紧布局中国农产品市场

跨国粮商试水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隶属世界四大粮商(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是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目前该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通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已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该集团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向着多品种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资本垂涎中国农产品市场。2007年,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定位于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面向不同企业的“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该基金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早在2004年,高盛即入股肉制品企业雨润集团,2006年更以20.1亿元将中国最大食品企业双汇集团收入囊中。已抓住了加工环节的高盛最近又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向对市场和价格更有影响力的产业上游推进。

农业成为外资新热点,农产品投资和交易活动极度活跃。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69.5%,加快32个百分点。农业股泡沫逐渐积累,截至2008年7月底,两市农林牧渔业36家上市企业,静态市盈率平均达到了46倍,相当于两市平均静态市盈率的2.26倍。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交易异军突起。郑州商交所上半年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83.98%和449.67%,大连同比分别增长了179.68%和381.24%。

外资为何热衷中国农业

相比对外资进入保持高度警惕的能源、金融、矿产、电讯等产业,中国的农业相对开放,该行业的并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只要具备资金、仓储以及检验和保管能力,就可以取得收购资格。2008年,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国内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开始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向农业,“三资”开发农业由此成为社会热点。

中国粮价长期看涨,也刺激外资的投机、投资行为。中国粮价处于世界“洼地”,2008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6元,而国内市场价在每斤1.50元左右,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4。同期,国内面粉价格大约5800元/吨,国际市场价接近7000元/吨,相差约 20%。当前中国小麦的绝对价位,不仅大大低于国际麦价,甚至仍不及1996年的中国小麦价格水平。

国际热钱在从投资前景黯淡的楼市与股市退出后,开始加速进军粮食产业;作为世界上粮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热钱追逐的对象。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国家补贴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价的功能减弱,这加大了热钱指向价格上涨潜力最大的粮食市场的动机。

外资进入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弱势明显,难敌外资。处于中国农产品行业中的企业小而散,企业数量众多导致恶性竞争,并且由于实力比较弱,国外资本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能很快介入,少量的资金就能控制终端市场。以大米加工业为例,据不完全数据,湖南、江西、湖北等大米主产省,各种大米加工企业数量都在2000家以上;生猪养殖及加工业集中度很低,中国前三大肉类加工企业占全国的总市场份额仅为3.7%。与高度分散的中国个体农业相比,国际农业巨头在资金、技术、组织等各方面都领先很多,并享受巨额政府补贴,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粮食流通中间环节多、流通方式粗放、效率低、成本高。从供应链可以看出,市场需求主体缺乏直接采购原粮和销售成品粮食的能力,中间环节过多,由于供应链中各主体都是利益个体,导致流通成本很高。零散、无序、小量的流通需求难以整合成为统一、有序、大量的物流活动,导致各种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

目前中国的粮食市场没有对加工品和销售的调控,对储备的控制也有所放松,整个产业链没有有效的宏观把握。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对外颁布,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之后,国家不再给县级粮库拨款,完全自负盈亏。这容易造成外国粮商的乘虚而入,掌握中国的粮源。

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难以调控的重要原因,一旦这种局面在其他农产品上重演,结果就会像植物油一样,中国将失去对粮食市场的话语权。自2006年末以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在世界经济的失衡及中国农产品价格低谷的前提下,如果中国失去定价话语权,将给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制造很大障碍。

国际资本控制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产业链,就能控制定价权,用中国的粮源和市场运作起来,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外资已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如果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就可以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在中国,粮油共用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中国拥有世界几乎最低的劳动成本,国际资本通过对产业链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还可在海外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原材料的收益或出口产品的收益等。当农业产业链形成以后,中国甚至可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倾销市场,进而危及中国的农业安全。

面对凶猛外资中国的应对策略

摆脱低水平的安全状态,强化外资进入带来的正面影响。通过外资进入中国农业,进一步促进产业整合和生产专业化,利用规模效应压缩生产和交易成本,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借鉴外资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刺激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适度的企业兼并收购,解决过度的资本沉淀在低效产业的问题。

避免农产品市场过快开放,限制和收紧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行业投资。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粮食加工严格的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强化对本土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保护,增强粮食终端的控制力。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推动国内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完善市场结构。在粮食生产的上下游,培植国有控股企业,稳定粮价成本和价格,加大国有企业向粮食销售网络、重要粮食加工等领域的投资,发挥国有经济在稳定农业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和保障系统。参照国际市场价格,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对粮食期货市场的监管,防止出现过度交易现象,强化对储备部门外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价格的管理,打击粮食投机活动。严厉打击国内粮食囤积和恶意投机行为,密切关注国际资本与跨国企业的动向,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宏观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