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挑情、动情、获真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挑情、动情、获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文章之情,无处不在。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以“情”为切入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本文进行心灵碰撞,使学生动情,收获真情

【案例描述】

我很重视这堂课,这是学生们接受道德教育的好时机。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平时被长辈娇惯、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家里被当做小太阳、小公主,动辄对父母大呼小叫发脾气,从未体察父母的不易,不懂得去感悟父母深切的爱。通过背影这篇文章,给这些不谙父母之爱的孩子补补课,很有必要。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参也要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情,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的导入很重要,学生们对《背影》已有预习,他们对其内容已有一定认识,如果我平铺直叙的开局,他们会觉得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就调动不起气场。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就叫《父亲》,它委婉深沉的音调,给人思念、联想的特有效果。如果我只是直接播放这首歌 ,同学们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可能会水过鸭背,达不到震撼开场和我预先设计的“挑情”的目的。为此,我把这首歌的歌词部分投影出来,部分要学生填词。歌词是这样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______,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______,不知不觉你______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填着歌词,一边想着自己的老父。这时,我在观察每个同学的表情,他们大都一脸的严肃,有的女同学眼角流出了泪珠。抓住这个火候,我投影出一个老人的背影,同学们的“情”也调动出来了。紧接着: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

生甲:不多余,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乙: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这两段是后面“车站送别”的背景和原因,必须写,要是没有父子同时奔丧回家,同时起身北上,哪来的“浦口送别”?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许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写上了,但客观上对送别场面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师问:题四: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文路吗?

生:开头先点出“背影”,中间再回忆几年前父亲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细描画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现实,叙述写作的起因,追忆父亲的“背影”。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把课文的文路用图表示出来:

父亲爬铁道时的背影

家境困顿 父亲混入人群中的背影 父亲来信

难忘“背影” 再现“背影”

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书本上,但有的同学开始有“松”的表现。我想本文贯穿一个“情”字,不能让课堂冷下来,要用“情”来趁热打铁,展开第二次“挑情”。这时投影的字幕出来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说的不对。20岁:爸爸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一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我不知道是否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他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师: 检测你的情商如何,你在长辈面前,也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般规律: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既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

这时同学们热了起来,“我刚好14岁,正是这种看法”。“父亲不是这样的人。”“反正我不会这样对待父亲。”我本想了解一下学生们对父亲的了解程度,但我注意到:由于课前准备得不够,同学们对自己父亲的了解,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只能语无伦次,或前言不搭后语的拼凑出来,没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更谈不上已经动真情了,这点值得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甲: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生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忏悔。

生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困苦。

师: 《背影》不仅思想内容丰厚,而且它的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下面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

问题一:找出课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谈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有何特点?

生:父亲说了五句话: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五句话非常简洁,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单独抽出来看,这五句话很平淡,但放在文章的情景中,却很感人。

师:不仅父亲的这五句话非常简练,《背影》全文的语言都有这个特点:简洁、质朴,没有铺陈、渲染,也没有华丽的词藻。

这时,有同学突然举手:“以前的父亲与现在的父亲不一样了,我们要多想想现实的父亲。”这句话提醒了我,同学们更关注的是现在,是现实中的爸爸。这该是我第三次“挑情”的时候了。

师:我从小在父亲眼里就是公主,父亲对我关怀备至。一直到现在他还把我当小孩来照顾,每天早上最早是他起床,打点我的早餐;每个晚上睡得最晚,忙我的夜宵。你们的爸爸为你们做了些什么?

生甲:我父亲也是最早起来做家务,用小车带我上学。

生乙:我爸用自行车带我上学,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冷热交加 。

......

师:那你们又为父亲做了些什么?

这时竟然冷了场,同学们一是都答不上来。确实,我们为父亲做的太少了。突然,有个男生说:“我对不起父母,我平时不但不做家务,还有意给他们脸色看,跟他们斗气,有一次还把碗子摔碎。”

这下同学们又热闹起来了:有作检讨的;有发誓的;有衷心祝福的......

我想,现在是收获真情的时候了。

师: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绝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十万火急的大事上,而更多的是蕴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出门时的一句唠叨,天气变冷时的一句嘱托,刮风下雨时的一次接送,这些最平凡的小事往往蕴藏着最博大、最深沉的父母之爱。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那么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师: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亲,还要爱所有的长辈;爱亲人;爱朋友;爱老师;爱同学。这是我们中华民簇的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

......

最后是归纳、练习......

【学生反馈】

下课了,我发现很多学生还一堆堆地围在一起,他们还七嘴八舌在议论着。我家父母是这样对我的;我好像做了一些对不起父母的事;我以后要关心两老,他们有病就要赶快要他们去看医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有问题应该平心静气的讲道理。我在他们后面插嘴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孝顺的意义,那就要多做孝顺的事情。有个女同学讲:上了这堂课,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和做人的道理。

【课后反思】

一、采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声、像的配合下,选择适合的歌曲作“开场白”。用切题的歌词,让同学们填写其中部分,给他们一个思考、“加热”的时间,使其在心灵“共振”中开始课文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对上好本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味“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的父子“情”,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情”,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进而研读、感悟至深父爱。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我三次抓住机会“挑情”,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中。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问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是成功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如果我能事先布置同学,去回顾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他们先写一写自己所观察到的父亲的背影,然后再与书中的背影做对照,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背影》再拉近生活;让学生起主导作用,再让他们提问题,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从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背影》一文,写的是父子之情,可延伸至亲情、孝义,延伸到中华民族美德的研究,所以很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利用互联网等等渠道获取资源,分组讨论、研究,师生共同探索,收获会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