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66例低钠血症检验及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66例低钠血症检验及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付低纳血症检验特点及临床常见病因分析 。方法 选取低钠血症标66例,离子选择法测定血钠浓度,分析其病因,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低钠血症经治疗后多数好转78.8%,但顽固性低钠血症死亡率较高约50%,其中等渗性低钠症死亡率74.7%。结论 认识低钠血症的临床重要性,顽固性低钠血症预后差。

【关键词】低钠血症;假性;离子选择法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135mmol/L,为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由于检验方法的不同会出现假性低钠血症.高渗性低钠血症为临床所常见,等渗性低纳血症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顽固性低钠血症预后差,死亡率高。现将我科收到的低钠血症标本66例,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7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收到低纳血症标本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50.4岁,其中肾功能不全15例,肝硬化腹水16例,肺心病10例,心力衰竭10例,颅脑损伤6例,肺癌4例,颈髓损伤2例,重症肺炎2例,胰腺癌1例。常规离子选择法检测低钠血症[1],住院期间定期检测血钠浓度、血糖、血脂及血渗透压。

2结果

用离子选择法检测66例低钠血症标本中,检测血清低钠50例,假性低钠血症16例,其中高血糖10例,高脂血症8例,同时有高血糖、高血脂3例,尿毒症4例,垂体功能亢进1例,原因不明2例,低血钠标本中轻度低钠(130-135mmol/L)54例,中度缺钠(125-130mmol/L)32例,重度缺钠(〈125mmol/L)18例,经治疗后血钠恢复正常52例,占78.8%,难治性低钠血症14例,占21.2%,其中死亡7例,占难治性低钠血症患者50%,其中肾功能不全2例,肝硬化腹水1例,肺癌3例,劲髓损伤1例,重症感染1例。

3讨论

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130mmol/L,由于钠离子发挥着主要渗透压作用,低钠血症常伴有低渗状态,但也可出现等渗性低钠血症及高渗性低钠血症。

等渗性低钠血症又称假性低钠血症,多见于高脂血症及高蛋白血症,实验室用火焰光度法测定时是把病人的血清0.1ml加蒸溜水9.9ml,通过火焰光度测定病人的血清钠[2],当血中非水成分增加时会出现血清钠低于正常值,而离子选择法不必将血清稀释,测得的结果与实际血清钠一致,因此当实验室用火焰光度法测得的血清钠偏低时,应考虑是否有下列情况:(1)标本明显为脂性或高度粘性[3];(2)血糖升高明显;(3)血浆渗透压和计算的血浆渗透压差距明显,这时可用离子选择法复测,条件不具备时可计算纠正值,血清钠加上血糖(mmol)除以3;血脂增高值(g/L)除以4.6即可计算出真正的血清钠浓度,离子选择法便于在临床中使用。等渗性低钠血症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常见的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SIADH),多见于有异质分泌的肿瘤,如肺癌、胰腺癌、脑性耗盐综合症,如颅脑损伤、颈髓损伤者,ADH分泌增多引起体内水潴留,尿钠排出增多而导致低钠血症[4],本文低钠血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1例,等容性低钠血症8例,占死亡总数的72.7%

高渗性低钠血症多为输注具有渗透压作用溶质颗粒增多,如葡萄糖,尿素,甘露醇等,使细胞内水分移至细胞外液,使血钠浓度降低[5],正常血糖煤升高5.6 mmol/L,血清钠浓度降低1.6 mmol/L, 高渗性低钠血症不宜限水,否则可进一步增加渗透压,因此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在输注高渗液后留取标本.

低渗性低钠血症为临床所多见,其细胞外液容量可以是减少、正常或增加,容量减少性低钠血症即低渗性失水,肾性丢失者多见于过度利尿、渗透性利尿、耗钠性肾病所引起、其尿钠浓度〉20 mmol/L,而肾外丢失者尿钠浓度〈20 mmol/L。容量增多低钠血症多见于肾病综合症、肝硬化腹水、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

近年来低钠血症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也使检验工作者加强了对低钠血症的关注.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应多加强与临床的联系,避免忽视低钠血症而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卞善述.假性低钠血症.危重病急救医学,1990,2:231-233

[2]唐蕙英,等.脑出血并发低钠血症24例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4):236

[3]刘效玉,邱良生. 肝硬化腹水并低钠血症的治疗[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5,06:83

[4]付享征,闻涛,程勇.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56例临床分析 [J];现代医药卫生; 2005,15:39

[5]黄薇,于树莉.肾病综合征合并低钠血症8例报告 [J];山东医药; 1988,04:11

[6]李涛,张蓝,田桂杰,马倩; 脑耗盐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