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国标”之争对健康有影响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国标”之争对健康有影响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忽然成为人们瞩目的风云人物,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说其最差,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 .95克。而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 .8克。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三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二十倍!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的标准。

那么,这个新标准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吗?笔者就此采访了某乳品企业高级工程师刘策。

刘策先生认为,这个标准虽然针对的是收购的原料奶,还不是上市面销售的液态奶,但对消费者的健康营养有影响是肯定的。就说蛋白质,由于标准降低,奶农就可以堂而皇之往里兑水;消费者在喝奶的时候,会感觉奶味比原来寡淡了不少。不要看蛋白质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 5%这么一点小数,但实际上营养少了很多,味道肯定不一样,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王丁棉也是这么认为。

再说细菌总数,每毫升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菌以外,还有诸多致病菌。细菌总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牛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其中可能存在着看不见的、潜在的、长期的威胁,对人体健康肯定有损害。王丁棉直言: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降低标准、做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事儿呢?

据说,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奶牛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70%以上的奶牛是散养的。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证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

但专家认为,事实上细菌群落总数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没什么大关系,牛奶在刚离开牛的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所以后来能达到200万个甚至更多,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没有低温抑菌措施)。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导致菌落残留,繁殖迅速,这都不涉及什么高技术,也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如果采取分散养殖、集中挤奶等方法,加上后续的冷链运输,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刘策说,说到底,“新国标之争实际上还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消费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这两者有何区别呢?在牛奶加工过程中,以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因其高温灭菌,保质期相对比较长,可常温存放半年左右;以75℃~85℃缓慢加热杀菌的鲜奶称为“巴氏奶”,因未做高温杀菌,保质期比较短,需低温储藏,以酸奶为代表,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讲,“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杀菌温度过高时,菌类被杀死,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太合适,可能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问题;但这对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所以有人认为,新国标过于偏向惯于做常温奶的北方乳品企业,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企业收购。做巴氏奶的南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王丁棉说,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有的专家指出,北方品企业绑架了乳业新标准。对此,刘策认为,新国标不无企业的影子。他透露,当初最早制定乳液标准的时候,蒙牛制定的是巴氏奶标准,伊利制定的是超高灭菌奶标准,光明制定的是酸奶标准。这次修改依然有企业的影子。

刘策说,新“国标”被大多数专家不看好,也与我国乳品长期发展战略背道而驰。《中国乳品发展战略分析》指出了我国乳品行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建议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标准,向发达国家看齐。

对此,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孟瑾教授透露,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他认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数会逐步降低。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我们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

还有人提出建议:恢复到原来的“国标”。原来执行了25年的乳液收购标准并不是很高,属于中间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还很远。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乳液国标不应该倒退。我们处处提倡与国际接轨,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不与国际接轨呢?

新国标之争使其透明度更高了,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进步。

相关链接

《中国乳品发展战略分析》指出,近年来,人们消费乳制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国家积极倡导人们消费乳制品,乳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乳品行业也成为我国新兴而又极具发展潜力的食品行业,被社会公认为“朝阳产业”。

《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国家颁布的质量卫生标准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且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涉及指标少,检测方法落后,远远落后于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二是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20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装备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还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50%,国内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离心机及乳品分离机械与国外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

三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目前,我国乳品虽已有较快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发达国家2001年酸乳上市的新品种有900多种,欧洲开发的乳制品品种占世界乳制品新品种的72%。而我国品种少,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液体奶消费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产量也很小。而干酪这样的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分析》认为,近几年,我国乳品业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但是,自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国外的品牌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国内一些乳品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针对当前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发展趋势,及时加以调整,确定相应的战略对策。编辑/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