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见水前产液稳定,含水低,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油藏自然递减快;地层压力低。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沙丘5井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Swi)、残余油饱和度(Soi)偏高、含油饱和度(So)和可动油饱和度(SOmov)偏低。

关键词:沙南油田 束缚水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TE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50-02

1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基本概况

1.1 油藏基本特征

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地处准噶尔盆地东部,构造位置处于沙丘构造南断块沙丘断背斜上。

目的层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沉积厚度150~190 m,分为四个砂层组P3wt11、P3wt12、P3wt13、P3wt14,这四层均为含油砂层组,其中P3wt13-1砂体不发育;P3wt12砂层组的砂体为单砂层,分布较为广泛,沉积稳定,是仅次于P3Wt13层的油层。梧桐沟组P3wt12及以下开发层系的油层属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大体在P3Wt14晚期或末期,湖水西侵覆盖本区,开始出现扇三角洲。至P3wt12中期,结束扇三角洲历史进入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梧桐沟组油藏储集体岩性主要为中砂岩、粗砂岩、砾状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储层物性较差,以中孔、中低渗为主。

1.2 开发历程

1997年在沙丘古构造与北三台凸起间鞍部部署了沙丘5井,获得工业油流,发现了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沙丘5井区1998年10月投入开发,2000年6月投入注水至今。

1.3 开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至2013年5月采油井总数94口,日产液水平654 t,日产油水平357t,综合含水45.5%,累积产油154.35×104 t,注水井总数26口,日注水平1076 m3,年注水量16.58×104 m3,累积注水量213.64×104 m3。

目前油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见水前产液稳定,含水低,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扣除补层因素外,产油量比投产初期下降了50%以上

从全区的开发曲线看,2001年7月开始见水,见水前油藏综合含水8%(地层水),至2003年11月,扣除补层因素外,含水为37%,历时29个月,平均每月上升1个百分点。见水至2003年11月含水上率平均每年上升12%。产油量下降快,该油田最初年采油量为29.216×104 t,初期产能除油藏的东北边部及西部部分区域外,产油量以大于10t/d主。目前年产油量为17.26×104 t,累积采油114.4×104 t,采油速度1.6%,采出程度仅8.67%。目前日产油量大于3~5 t的井主要分布在油田的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

(2)油藏自然递减大

油田全面注水后,递减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含水的上升和产液能力的下降,使递减又增大。2001年油藏水平自然递减28.2%,水平综合递减20.1%,2002年的水平自然递减为18.6%,综合递减为10.7%,2003年油藏水平自然递减高达30.7%,比上年高出12个百分点。2006年的水平自然递减为25。4%,综合递减为10.1%,油量自然递减为17.8%,油量综合递减为10.8%。

(3)油田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在2000年6月份投入注水开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有4口井见水,至2003年月11月,油田综合含水从投产初期的8%,上升至25.8%,如扣除补层措施见效因素外,综合含水37%,历时29个月,平均每月上升1个百分点。

(3)地层压力依然保持较低

开发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快,2000年6月油藏注水前地层压力已下降到19 MPa,2003年下半年地层压力下降到18.2 MPa,2006年上半年地层压力为18.3 MPa,地层压力相对稳定,但是压力保持程度只有62.5%。压力保持程度低导致油井的产液能力不断下降,严重制约着油藏稳产。

2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开发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沙丘5井区梧桐构组油藏油井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平均含水比7.4%~45.8%(表1),地层压力下降快,目前已下降10 MPa,产油量下降快,目前产油量为初期的39.1%。

为了搞清楚沙丘5井区梧桐构组油藏开发差的真正原因,选取本区26块样品作了相渗测试。通过对沙丘5井区及彩南油田J2x、J1s的相渗资料分析、对比(表2),梧桐沟组油藏相渗有以下特点:

2.1 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高(表2)

以渗透率分布大于5×10-3 μm2的20块样品统计,束缚水饱和度29.02~65.4%,平均54.18%,残余油饱和度14.9~41.5%,平均24.5 %。

2.2 含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低(表2)

以渗透率大于5×10-3 μm2的20块样品统计,含油饱和度34.6%~70.2%,平均46.3%,可动油饱和度11.1~29.5%,平均21.57%。

2.3 无水期采收率和最终彩受率低(表2)

以大于5×10-3 μm2的20块样品统计,无水期采收率18.8%~41.6%,平均28.7%,最终采收率28.8%~61.1%,平均46.28%。

2.4 储层含水饱和度稍有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明显上升

表3是对油相相对渗透率从1降到0.2时,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增加幅度、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情况的统计。含水饱和度在束缚水饱和度基础上,平均增加不到9.1%,油相相对渗透率便从1降到0.2,水相相对渗透迅速上升,平均最大增加到0.19(沙丘5井区水相相对渗透率平均最高为0.29)。

2.5 水驱油后期,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

水驱油的后期,相渗曲线上明显表明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趋势减缓,特别是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如图1。

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油藏的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偏高,含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偏低,无水期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偏低。这一特征决定了油田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油产量下降快,无水期采收率低。储层含水饱和度稍有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明显上升,必然决定了油田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油量大幅度下降。

3 结论和建议

(1)沙丘5井区梧桐沟组束缚水饱和度Swi偏高,含油饱和度So偏低是导致注水开发中见水早、含水上升和产油量下降快的最主要原因,必须加以重视,建议重新核实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以利于预测今后开发动态和可采储量。

(2)剖面调注、补层压裂、防膨等措施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油层保护和改造措施,应进一步进行,特别是补层压裂后的井更应采取分注。

(3)位于构造高部位,尤其是油产量降低明显、水产量和含水率较低、断层、裂缝不发育的区块,可适当进行重复压裂,这些区块进行压裂改造仍不失为今后增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东北部区可选若干低产、含水又较低的井进行强化压裂试验,以了解其增产潜力。

(4)补层压裂,这一措施主要是新层系投产所致,如扣除补层压裂产量后,油藏产量继续下降、含水率继续上升的势头仍未缓解。今后稳产、增产的任务仍很艰巨,急需继续补层压裂,P3wt12-2储层性质优良,仍是今后补层压裂的主要对象。

参考文献

[1] 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 闵琪.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 杨俊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 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