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出去”的困扰

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3年10月)称,国内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水平,过剩严重。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海外经济低迷,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存在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和挑战。”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记者表示。

“过去发达国家已把过剩产能转嫁给了中国,从客观上讲总的产能过剩的转移期已过。今后无论是资本并购还是海外办厂,都应该有新的战略布局,原来纯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产能复制转移到海外的老路是走不通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表示。

他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国内企业发展速度太快,缺少在国际上和他国打交道的经验,估计还要花费10年时间才能学会;二是走出去方式需要改变和完善。不要项目管理者都从国内带过去,应积极学习日本的经验,主动对当地人才进行培训后为企业所用,便于在当地开展工作;三是走出去要适应当地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注意积累投资经验。

“我国之所以在非洲投资基础做得好,是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总体讲,当下企业在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形式效果好些,反之国外设立生产和销售产业链模式的效果相对很差。”刘瑞说。

“消除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国内企业走出去将面临政治、经济、法律三个风险”。王雍君表示。

王雍君认为,铝土、钢铁到国外开采矿山,需要政府、协会、企业的谋划,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内部整合、技术能力和标准,国内要形成一定的调整,才能走出去。要不即使走出去也是做打工性的代加工,产品也只有做到差异化,才能有出路。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法律方面不足,比如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和欧美国家不接轨,其中标准是个大问题。真正要走出去,必须和欧美在商业层面对接。

产能过剩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政府要做好引导,行业协会做好分析,企业要做好充分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不要盲目的行动。

“企业走出国外的风险比较大。比如宝钢和中信投资澳洲的项目目前开展的都不太理想,中金黄金投资南非的矿山也被收回,因此矿企要走出去当下是困难重重,难度较大。”“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张铁山对记者表示。

其中,钢企“走出去”之路颇为坎坷。2007年10月,国内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宣布和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东南部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各钢铁生产商大幅削减钢铁生产,宝钢集团取消了该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了清算。

另外,首钢曾收购一家秘鲁的铁矿石公司。然而,当地员工经常通过罢工来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计划和成本开支。

“有些企业由于方法不当,在‘走出去’过程中问题频现,比如中铝在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收购项目,历经多次谈判而未能成功,暴露出一些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财政部财科所教研室主任孙钢说。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王健认为,第一,国企“走出去”一旦项目失败,企业管理层将难辞其咎,所以企业动力不足;第二,企业“走出去”涉及层层审批的问题,例如外汇的批准,企业想“走出去”的时候是个机会,审批结束可能已经不是机会了;第三是缺乏资金,产能过剩的行业最大特点就是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这些企业盈利能力很差;第四点是中介的介入,没有相应的中介,自己去找合适的机会面临很大难题。

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后,又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团队。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域重点应该是东盟、非洲和南美等国家,首先他们是新兴国家,增长比较好,也有需求;其次他们的一些设备、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确实需要中国企业进去。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目前政府事中事后的监管仍然较为欠缺。”王健表示。

商务部官员则认为,目前用企业“走出去”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国内的海关协调,因为一些二手设备运输到国外涉及通关问题;第二是在海外,由于潜在的环保问题,很多目的国都很反感中国企业去投资,这是中国企业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

怎么“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形成竞争力的过硬产品实力。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地走出去呢?

“一是不主张国家用行政的手段干预企业走出去,而应该运用市场的形式推动企业的海外步伐;二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详细的战略和规则,避免盲目行动;三是鼓励企业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同时要考虑国际市场规则,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来赢得胜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陈少强对记者表示。

陈少强认为,近期总理访非,我国高铁项目在非洲成立了研发中心,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的方式,同受援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克服我国高铁的基础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存在知识产权的软肋,以国际标准和知识产权为发展方向,未来将从根本上夯实做强。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则表示,当下全球钢铁产业发展不均衡,东南亚、中亚、中非、非洲等地发展钢铁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因此企业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非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发展机遇、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的沟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采取援建、合资合作、建设境外加工和分销中心等模式。

“国外经济也不太景气,企业走出去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企业走出去通常是采用资源收购、资本控股、海外建厂等多种形式。”孙钢说。

他认为,企业海外投资同时还要注意防腐和预防国企贪污侵吞国家资产现象,有些国企资产一旦转移到海外就划入主管官员名下,国家在这方面要有相关法律配套措施。

“企业‘走出去’,还要注重企业的战略设计。同时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不高,需要有力有利有节的提高。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即推动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国内企业入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记者表示。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各类的园区,如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工业新城、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经济特区等。这是中国企业在总结“走出去”惨痛经验教训后的自我摸索和选择。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文娟认为,理论上讲,境外经贸合作区具有聚集经济的优势;实践上看,其优势在于互利共赢色彩,使投资者更易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和民众认可,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和系统风险,换言之使投资者“走进去”变得更容易。

她认为,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不仅可以增强谈判实力,还能“抱团出海”,提高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进而推动中国产业资本可持续地“走出去”。

“当前海外建厂的难度比较大,国外的条文中隐性的东西不知道。应借鉴日本海外经验,如在越南建立的汽车配送中心,就是采用钢厂和汽车厂合作的方式建立。”张铁山表示。

他认为,当前我国的造船业水平突飞猛进,可联系钢铁和造船、汽车企业一起抱团出海,再加上银行、法律和运输业公司打造“组合拳”出海,将会收到奇效。而李总理刚刚在非洲发展中国家签订的铁路项目,可以同时建设汽车和混搭建钢铁厂,一定会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签署了《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截至2013年10月底,中国企业已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区建设实际投资金额44亿美元,协议入区企业390家,累计创造产值129亿美元。合作区涉及产业包括轻纺、家电、钢材、建材、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境外集群式发展和我国转移富余产能的重要平台。

为支持和规范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商务部、财政部曾在2008年《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由国家建立发展资金对经国家批准、确认、考核通过后的合作区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支出给予资助。

发展资金资助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包括区内建设用地的购置费或租赁费、办公场所的购建费;区内土地平整,水、电、气、道路、通讯、热力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费;为入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配套用房建设费。对符合规定的各项实际支出按不超过30%的比例予以资助,每一合作区享受的发展资金资助总额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

此外,为进一步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做好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商务部、财政部在2013年制定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办法》提出,申请确认考核的合作区应有利于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有利于利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促进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等。

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则包括建设进度和工程管理,投资规模和资金使用,招商进展,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重大变更,合作区的管理、服务、环保、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中,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这一项主要考核合作区对于引导和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境外集群式发展平台、增加所在国就业和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所发挥的作用。

“走出去”有坦途也有坎坷。目前,我们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企业也应苦练内功。采访时,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产品质量上赶超国际标准,领先其他的同行业跨国公司,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