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具有隐蔽性、引导性、自主性等特点,比显性德育具有更为深入和持久的作用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加强中职院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观念环境建设来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 中职院校 隐性德育 隐蔽性 功能发挥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德才兼备、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德育被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然而,当下中职院校德育理想和德育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学生信仰迷茫,不能正确判别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追求多元功利易变;有的学生有强烈而盲目的自尊和自信,缺乏组织纪律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心集体和他人,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对己对人道德标准不一,缺乏人我统一和知行统一;有的学生诚信、自省和忧患意识淡薄,身心脆弱,沉溺网络,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不强……中职院校德育实效性弱化已成为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在实施途径上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当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成效不高,因此,中职院校在完善显性德育课程的同时,必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

一、中职院校隐性德育的含义和特征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和要求,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内隐的各种教育内容或要素,间接地作用于学生,使其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一致方面经验的德育方式。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重要补充,较之后者具有更为深入和持久的作用效果。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一)隐蔽性。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觉察,教育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是十分明确和显露,教师把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隐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的教育活动,含而不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情感与价值需求,选择符合自身的德育信息,产生道德认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心底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愿望。

(二)引导性。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根据学生德育的预期目标指向创设校园隐性德育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学习和思考获取道德感悟,是对学生进行的非强制性引导。隐性德育德育方式具有引导性,这种引导服从并服务于中职院校德育的总目标。

(三)自主性。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和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基本处于自发、自主的状态,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自主决定,因而具有自主性。学生从自我情感和价值需要出发,汲取德育资源中与自己认知、体验、情感需要相契合的信息,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学习与提高,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的过程完全是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结果。

(四)整体性。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弥散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教育者将德育的预设目标隐藏于学校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校风班风舍风、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元素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使学生在整个校园时空范围内、在学校无处不有的德育的“泡菜坛子”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持久性。中职院校隐性德育使学生在宽松的德育氛围中得到物质、精神、文化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与启迪,使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进行重组,内化成自身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这种凭借自身内省获得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则深入内心,作用持久。隐性德育效果比“两课”德育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效果要稳固得多,持久得多。

二、中职院校隐性德育的作用

隐性德育在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隐性德育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向主动受教育转变。显性德育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式,诱导性过于明显,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始终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学生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或对抗情绪,显性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而隐性德育则把教育的意图隐藏在相应的载体或活动之中,教育者创设的自由宽松的德育氛围,使学生淡化了被教育的角色,而赋予了他们选择的权利,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主动地接受教育,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使德育取得了实效。

(二)隐性德育使中职院校德育由普遍性教育向特殊性教育转变。学生群体有共性的特点,可以进行普遍性的教育。但学生个体,由于受到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不一,因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个性心理、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都不相同,这就使普遍性德育难以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自主地去感受、比较和分析,自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性教育,以解决不同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三)隐性德育使中职院校德育由思政教师育人向全员育人转变。传统中职院校德育的承担者是以“两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德育的施教者,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在办公室里绝对主导。而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点。而中职院校隐性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等一切工作之中,潜藏于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切活动之中,存在于校园一切环境之中,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严谨求学、迎难而上的学术精神和专业品质,而且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和其他心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职院校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平等、民主、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称赞和钦佩,而且能够在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三、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功能的实现

中职院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应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把“人为”的德育转变为“为人”的德育,尊重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

(一)中职院校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由于物质设施对学生的影响远远不只其使用价值,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保证德育效果。具体而言,通过正在进行的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突出服务意识,使学校的物质设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要体现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要注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所要求的教育特性和文化特性。要使建筑展现中职院校的文化品质,就意味着学校的建筑和景观不仅要反映学校教育特有的文化传统,突出人文性,而且要展示每所学校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校风特色;不仅要在建筑设计上体现时代精神对主体生存状态的理解、关注和把握,而且要在功能上体现设计对主体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不仅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且具备卓越的审美价值。因此,有人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诗歌与音乐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中职院校制度环境建设。在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渗透德育观念。学校的政策方针、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形成中职院校有条不紊、正常运行的规则。在各项管理规则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体现出现代管理的人性化、法制化、科学化倾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与认同,从而推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增强对规范的遵从与内化。中职院校德育系统制度建设既要实现管理目标,又要实现教育目标;既要突出权威性,又要坚持专业性;既要强调政治性,又要依托学科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能否发挥预期作用,取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指挥、命令能否产生作用,取决于被领导者的认可与否。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需要领导者及其组织的权威,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服从又包含两种因素:一是权力,二是威望,这也是行政方法所凭借的两大要素。权力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是组织所赋予的;威信则是领导者的一种人格力量,是由领导者的经验、知识、能力、品德等素质形成的综合效应。在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后者往往要比前者更为重要。中职院校党委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学科化研究和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的威信,才能具备满足管理要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中职院校观念环境建设。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对核心价值的认同。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素质教育又叫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中职院校开设的关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宗教、伦理、美学、文化传统与交流等各类型的选修课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文形式构成了对学生进行隐性德育的特殊领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首先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理解与认同。目前,各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目标设计和要求,主要根据各校师资情况自行设置,说明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德育影响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通过素质教育中历史类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互动的背景下,开展富有时代感、现实性的历史教育是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包括:第一,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目前各校普遍进行的相关内容的课程类教育主要集中于“两课”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第二,进行旗帜鲜明、规范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国家成就教育的宝贵素材。第三,加强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突破政治军事史的传统内容,增加民族史、妇女史、城市史、文物史、服饰史等教育内容,丰富历史教育的体系,增强现实性。第四,把扩大社会化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综合利用大学所在各地方的历史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纪实性影视作品、历史纪念活动等。

2.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首先,挖掘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面对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真理所激发出来的追求真理、勤于思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气对学生形成坚韧、积极的人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接受相关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伦理内涵、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评价也会引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关怀。其次,加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教育影响最系统、最深入,加强专业教学的德育影响力主要指专业教学内容中对价值观、社会规范、专业伦理的职业道德培训。针对每一个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学习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问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同时将专业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从业资格的确认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尊重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连淑芳.思想道德修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71.

[2]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4.

[3]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