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妙用四招“擦亮”素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妙用四招“擦亮”素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国作家布瓦罗有言:“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我们知道,写作文必须要有材料,但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作文里。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那么,如何才能将“每个人都想到过的”材料一素材,转换成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语言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 善用修辞,彰显语言魅力

素材的运用,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叙或者枯燥无力地议论,是不可能打动读者的。素材要感染读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加工和精心包装,达到点石成金、彰显语言魅力的效果。如:

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守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他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炙烤,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有了这样的坚守和坚持,中国预警机事业才有了长足发展。在王院士的精心筹划下,10余年间,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实现了预警机装备的跨越式、体系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

文中素材运用有事迹、有议论,符合素材运用写作规范,但因为作者只是平铺直叙,所以很难感染读者。倘或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用形象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则立竿见影:

“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信、坚持、坚守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炙烤,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正是这种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这种坚持,点燃了自主预警机研制的星星之火;也正是这种坚守,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才得以绘就!有这样的坚信、坚持和坚守,中国预警机事业能不长足发展?能不走出一条具有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

修改后的片段,开篇即引用诗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感动读者;中间排比句议论点睛,巩固情感;末尾反问,再次强调,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该语段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彰显了语言魅力,让所用素材熠熠生辉。

妙用句式,尽显语言韵味

作文的句子有不同表现形式,按结构分,有单句和复句;按功能分,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此外,还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等。妙用句式,就是要根据作文素材主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句式,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句式,这样能使语句优美,语段流畅,尽显语言韵味。如:

和谐,首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土地不是很多,但人们特别注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他们借助自然,发展了世界闻名的旅游业,他们不允许随地吐痰,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要进行惩罚。他们才是真正地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段文字文通字顺,作者用了事例,也做了分析,也扣题。但语言平淡,不能真正打动人。一句话,就是没有文采,没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文采。如果用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在合理的想象组合下。就会别有风味: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性之花。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沙滩纯净美丽,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街道干净漂亮,当我们听到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只有阳光就够了”时,你的心中想到了什么?那肯定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谐。为何他们对自然这样的尊重?为何碧绿的草地萦绕在人们的身边?为何“不许随地吐痰”成为了普通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对自然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修改语段在运用事例时,用了三个“当我们……”,形成排比句式;在分析事例时,用了三个“为何……”,增强了反问的语气;在点题升华时,用了“只有……,才……”条件复句来强化语段的观点。可以说修改后的语段注意打造特色句式,具有了亮人眼眸的视觉冲击力。其实,议论文中妙用句式,是一个考生有文采的标志,它可以在最短的文字里融入最多的内涵,充分展示考生的视野;可以增添文采,让文章有气势、有张力、有韵味;可以使文童内涵更加丰富,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 呈现画面,凸显文章意蕴

真实是表达形象的重要依据,要呈现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之感,以达到增强感染力的效果。

刚刚年过半百的西安市民李建利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在他只能躺在病床上,他是被国人在爱国名义下砸伤的。整个打砸国人日系车事件中,那凶蛮打人的举动跟爱国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所谓的“爱国”,其最终变成了伤害自己的同胞、打砸同胞的财物,这是多么荒诞的现实演绎,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演变。

上述片段中素材叙述泛泛而谈,没有场景的渲染,难以给人以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议论则一板一眼,缺乏变化。可以作如下修改:

刚刚年过半百的西安市民李建利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在他只能在病房里僵直地躺着。所谓的“爱国”,变成了伤害同胞、打砸同胞的财物。这是多么荒诞的现实演绎,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演变。是的,还有更多的荒谬在上演,那些挥舞的铁棒、那些暴戾的表情、那地上同胞的鲜血、那些被国人掀翻的四脚朝天的日系汽车、那些被打砸后一片狼藉的街道……简直触目惊心,令人警醒!不守法,非爱国;不守法,无爱国。

修改后的语段,通过对打砸场景的渲染、真实画面的呈现,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扑面而来,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打砸国人日系车行为的非理性、非爱国,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意蕴,感染着读者,更凸显了论证的效果。

四 褒贬分明,展示鲜活形象

我们积累的素材往往多为时事、故事、寓言等。这些素材保留着它本身的语境,与我们写作的基调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些素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发。如果只是原生态地运用材料,则难有自我的情感态度,也就没有了作者的立场。我们不妨在运用素材时,通过精心锤炼词语,进行精辟的分析,强化情感色彩,以达到或赞美或讽喻或鞭挞的不同效果。如: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有相当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韩德强仅仅因与别人看法不同,就对八旬老人大打出手,并在事后坚称“绝不认错”。韩德强的行为表明,其对交流、讲道理已经失去了耐心,转而寻求以暴力的方式强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以上片段作者对大学教授的做法,基本上是纯客观的叙述,褒贬欠分明,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就少了感染力,如果通过强化情感色彩,效果就不一样了:

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对标语发了几句牢骚,韩德强就“义愤填膺”“义正词严”地把一顶“汉奸”的帽子“盖过去”,接着两个耳光“痛打”下去,俨然认定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在正义的借口下,非我即敌,是敌即可打。在这种“理所当然”的思维下,他掌掴另一个人,犹如为民锄奸,正义凛然。外表、身份斯文,行为却如此粗鲁暴戾,令人错愕不已。如此自认“理所当然”的逻辑,如此不讲理的“爱国”,如此不讲道德的“爱国”,如此践踏别人尊严的“爱国”,叫人如何消受得起?

修改后的片段,作者用了“义愤填膺”“义正词严”“错愕不已”等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盖过去”“痛打”等词语则让大学教授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活,使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让素材更加鲜活亮丽,方法不一而足,但核心只有一个:避免呆板枯燥,尽显语言魅力,更好地阐述全文的中心,从而让文章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