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三集五大”中“大规划”体系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三集五大”中“大规划”体系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进入了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电力规划工作涉及部门多、内容复杂,“五大”体系中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实施全公司规划和计划统一编制、统一管理,建立包含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各电压等级的统一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三集五大 电网规划 体系建设

国家电网系统层级多、链条长、“小而全”、“小而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优化整合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电网核心业务,建立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以“五大”为特征的新体系,是适应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迫切需要,规划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保障更显得至关重要。

1.“大规划”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1.1“大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为目标,全面落实“四化”管理要求,建立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各专业相互协调、各类规划计划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体系。

1.2“大规划”的建设目标

构建包含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全经营区域、涵盖各电压等级,内容完整、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流程顺畅、标准统一、信息全面、集约高效的大规划体系,实现“三强化、三提升、四个一”。即强化规划统筹,强化计划管控,强化技术支撑;即提升发展质量,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综合效益;“四个一”,即规划一个本,计划一条线,管理一个口,信息一平台。

2.“大规划”内容体系

(见图1)。

3.“大规划”组织体系

3.1 “大规划”组织体系图如图2:

3.2 省公司规划职能

负责本省规划、计划归口管理。

负责110~500千伏电网规划,审批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组织220千伏及以下、具体开展500千伏电网项目可研及前期工作,负责22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审批。

负责220千伏及以下电源接入方案审批,110~220千伏用户接入方案审批。

3.3 市公司规划职能

负责提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需求,组织编制本地地区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初审本地区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具体开展220千伏电网项目前期工作,具体组织1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编制及前期工作,负责35千伏及以下用户接入方案审批。

负责配合落实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

3.4 县公司规划职能

协助市公司提出电网发展要求。

负责配合落实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

3.5 省经研院职能介绍

具备工程咨询甲级、工程设计甲级和工程监理甲级资质。

负责本省公司规划、电网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

负责220~500千伏电网规划编制,指导经研所具体编制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并纳入本省电网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负责初审市公司110千伏电网规划,负责评审市公司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35~220千伏电网项目可研评审。

负责35~220千伏电源接入系统设计和110~220千伏用户接入系统方案评审。

负责评审35~220千伏(规模以下)电网项目初步计划、结算监督,工程质量监及定额管理。

具备承担330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具备承担全省220千伏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具备本省电网工程监督能力。

3.6 市经研所职能介绍

具备工程咨询乙级和工程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

承担本地区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编制具体工作。

负责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和电源接入系统设计评审。

负责本地区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及结算监督。

具备承担本地区全部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4.构建“大规划”体系组织措施及保障

全面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要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加强规划设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规划设计理念,完善规划设计手段,统一分析模型和计算软件;加强大规划体系标准制度建设,制定和修编规划计划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统一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建立规划滚动调整机制和计划闭环管控机制,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大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规划信息有机衔接。

5.结束语

高质量的“大规划”体系建设必将促进电力与能源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中枢作用,为促进电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公司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