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奶牛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介绍了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奶牛;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17-02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奶牛生殖器官疾病、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对奶牛养殖业影响巨大。同时,奶牛布病可以通过病牛传染人类,也直接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布病阳性检出率的上升和人类病例的不断增加,我国布病疫情加重,布病防控形势愈来愈严峻。规模化奶牛养殖中,如有个别奶牛发病没有及时隔离和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便会很快蔓延全群,通过牛奶、奶制品、牛肉等感染人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奶牛场布病的防控更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对规模奶牛场服务的经验,分析当前规模奶牛场发生布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1 病原特性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布鲁氏杆菌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它不仅可以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存活20~40 d,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 h,水中150 d,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但对热非常敏感,在 60 ℃加热30 min,70 ℃加热5 min可被杀死,煮沸后立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如2%石炭酸溶液3 min、0.1%新洁尔灭30 s、2%来苏儿3 min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牛、绵羊、山羊、猪、鹿和骆驼均易患布病,牛布鲁氏杆菌主要宿主是牛。犊牛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虽可带菌却不发病;老龄牛的易感性也较低,成年牛特别是妊娠牛对该菌的易感性最高。母牛较公牛易感。牛布病传染源主要为带菌牛及发病牛,当患病母牛流产时,大量病菌随着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一起排出,成为致病性最强的传染源。此外,病牛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原菌,污染草场、畜舍、饮水、饲料、排水沟等而使病源菌扩散。布病主要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3种途径传染。病原菌随患病母牛的阴道分泌物、乳汁排出,特别是流产的胎儿、胎盘和羊水内含有大量的病菌,易感动物采食、接触病畜流产时的排泄物或污染的饲料、水源,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创伤、眼结膜而感染,也可因人工授精感染。牛布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

造成布病发生和传播有以上多种因素,造成当前规模奶牛场布病发生和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种。健康奶牛也会从环境中感染布病,但感染率很小,主要是把患有布病的阳性奶牛引入场中,传染发病。随着国家对奶牛养殖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新扩建规模奶牛场逐年增多,场主四处引种扩大规模,在引种过程中未经监测或监测不严,将患有布病的奶牛引入场中,逐步传染整个牛群。二是人为传播。患布病奶牛会传染健康奶牛,但速度较慢,主要是人为传播。奶牛场兽医技术人员没有按照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对器械严格消毒,输精、接产、检查、治疗等用具,多牛共用,交叉感染,是造成当前奶牛场布病传播加剧的主要因素。场内兽医对患子宫炎的奶牛在冲洗子宫过程中,对治疗用具消毒不严格或没有消毒,一套设备多牛共用,相互传播。三是净化不彻底。奶牛场没有进行布病监测或有漏检,只对大牛监测,小牛不监测,留下隐患;对监测出的阳性牛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存养或进行交易,造成相互传播,也是造成当前奶牛场布病传播加剧的主要因素。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非妊娠奶牛感染该病不表现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但在较长时期中可从粪便和尿液持续排出病原菌。妊娠奶牛感染该病的明显症状是流产,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最常发生在妊娠的第6~8个月,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也产下弱犊,但往往存活不久。感染布病的妊娠奶牛流产特征为肿胀,阴道黏膜上有小米粒大的红色结节,阴道内有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胎水清,有时浑浊并含有脓样絮片。流产后常发生胎衣滞留,会在1~2周内从阴门内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气味恶臭的分泌物。有的病例因子宫积脓长期不愈而导致不孕,有时有轻微的炎发生。公畜往往表现为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4 病理变化

非妊娠奶牛的子宫剖检很少见到明显变化,而妊娠奶牛的子宫和胎膜具有病理变化。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覆盖糠麸样纤维性絮片和脓汁。绒毛叶贫血呈苍白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肥厚,淋巴结、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肺内有散在的炎性病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5 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我国实行非疫区县以监测为主;疫区县以免疫为主;控制区以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坚持自繁自养

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建议奶牛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摸清所引奶牛场的基本情况,此外,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布病阴性后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菌奶牛。引入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并经血清学检查,全部为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5.2 科学免疫接种

如果是疫病高发区或控制区,接种疫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在严格控制外来病源入侵的基础上,对全群奶牛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奶牛的免疫力。目前奶牛常用布氏杆菌病活疫苗(猪型2号)进行口服免疫,每头牛剂量500亿活菌,一般在牛犊出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18个月左右再免疫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

5.3 实施监测净化

对非疫病高发区通常采用普检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要对奶牛布病100%比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出阳性奶牛必须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5.4 加强消毒灭源

加强奶牛场内外环境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使存在于环境中的传染源彻底消灭。在奶牛场门口设置消毒池、消毒间,外来人员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后,方能进入奶牛场。奶牛场工作人员在工作完毕后,工作服、鞋帽等随时进行消毒,分娩室在分娩前后各进行一次消毒。奶牛畜舍及运动场应每天打扫,保持清洁卫生,每周消毒一次,更新牛群或扑杀阳性病牛后,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对病牛流产物和阳性牛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兽医人员一定要按照诊疗操作规范,对产科器械、检查用具、治疗用具等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5 严格检疫监督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奶牛场、种畜场的检疫净化情况监督检查。鲜奶收购点(站)必须凭奶牛健康证明收购鲜奶。从外地引入的奶牛场,要对进行严格检疫,严防奶牛通过输精感染布病。

5.6 做好人员防护

由于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奶牛场内的人员管理。饲养奶牛、挤奶、配种等直接接触奶牛的工作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布病健康检查,发现患有布病的人员,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兽医人员在接产时要戴乳胶手套,严格消毒,以免病菌传染给人。

5.7 加强宣传教育

要深入奶牛养殖场户,广泛宣传奶牛布病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认真贯彻国家对布病的防控政策,同时宣传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病意识,建立群防群控的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