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情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情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围手术期间,对患者像亲人般倾注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真诚地护理患者,是解决手术带给患者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心理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亲情护理手术室

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是患者从准备手术到术后进入康复的一段时期,手术作为重大的心理性、躯体性应激源可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身体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实施亲情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最佳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程度,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使患者顺利地渡过围手术期。

1对手术患者的全面评估

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根据手术目的做好手术前的物品准备,而且还要对手术患者的病情、个人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做好充分准备,以便采取实施亲情护理的对策。

2手术患者的一般心理反应

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一般都迫切希望了解一些与手术有关的知识。包括手术室环境、治疗方法、麻醉效果、疼痛程度、手术中的安全性、术后有无并发症等。

3围手术期的亲情护理

3.1术前亲情护理

术前一天探访患者,首先对老年患者像儿女般关心,对同年龄段的患者如兄妹般亲热,对小儿患者像父母般关爱,恰当称呼患者,给患者或家属良好的第一印象,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其次自我介绍,告诉患者在整个手术的过程中自己会全程陪护,让患者的心贴近自己,再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生活背景进行交谈,心与心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对方内在的心理活动,这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术前护理的准备工作,比如更衣、摆、输液等取得配合;介绍麻醉师,参加手术的医师的技术水平、治疗经验,现身说教,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感;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减轻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神秘和恐惧。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办法。如腰麻术后去枕平卧预防和减轻头痛;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早期排尿预防麻醉引起的尿潴留,咳嗽时用手压住切口可减轻疼痛和预防并发症等。

3.2手术中的亲情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于手术室环境非常陌生,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寂静的环境,紧张心理达到最高峰,有的会全身发抖。护士要守护在患者身边,必要时握住患者的手,语言亲切、语调适中、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介绍环境,消除陌生感、紧张感。做各种操作前要介绍操作的目的,操作失败时要善于说对不起,以取得谅解,细小的护理环节要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体贴。麻醉时尽量减少躯体隐私部位的暴露,协助患者配合麻醉穿刺,应说明麻醉成功后手术一定是在无痛情况下进行的,如有疼痛,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想办法解决达到无痛,消除害怕疼痛的心理。清醒患者使用约束带应向其解释约束带的目的,肢体处于舒适的最佳位置,不会损伤神经和使肢体受压,同时预防手术进行时肢体无意中污染手术区,引起手术感染。内紧外松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效果更好,手术过程中,指导患者如果不适要告知或用动作表示反应。对非全麻的患者在配合手术时医护人员尽量使用手语,或以最轻的声音。巡回护士要陪伴患者,与患者进行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隐私。在手术进行时绝对不能撇开患者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3.3手术后的亲情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士要告诉患者手术结束了,手术做得很成功,让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擦净血迹,穿好衣服,亲自护送患者到病房,搬动时注意保护切口及各种引流管勿脱落,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抬患者时切勿拖、拉、推,轻抬轻放,摆好位置后,向病区护士做好认真的交接班工作,同时向患者的亲属交代,患者在手术中情况及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2天内回访患者,使得患者真正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 结论

通过围手术期患者亲情护理,缩短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心理沟通联络了感情、增加了信任,及时地为患者解决心理上和生活上的问题,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害怕心理。使手术患者心身处于最佳状态,为顺利地渡过围手术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围手术期的亲情护理,充满了护士温柔、善良的人性。护士的服务源自内心,注重细节,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服务人的人文精神。使手术患者对护理工作由满意上升到感动,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打造了医院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周胜招、邓明珠.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7-14.

[2] 姜韩金、丁宝坤、过慧敏.医学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76.

[3] 吴在德、王国民、王天佑.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