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家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2008年一月下旬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以对2008年将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
2007年GDp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007年的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如果按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比7.3折算,全年的贸易顺差折换成人民币约占GDp的7.7%。这其实就是外部需求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这个比例可以作为权数来估计,如果美国经济减缓甚至衰退,以及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走缓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笔者将在后文对此做一个情景分析。
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由于投资增长的数字是名义增长率,而2007年总体价格增长幅度要比2006年高些,因此2007年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应该低于前一年,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
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12月份9015亿元,增长20.2%)。考虑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则可以算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实际增长为12.5% ,增长速度很高。如果单独计算12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12月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6%),其结果为13.8%,明显高于2007年其他月份的水平,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是很高的增长速度。这显然对2008年是一个好信号,但要继续维持并不容易。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2月份cpI涨幅为6.5%,虽然相比11月份6.9%的涨幅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增幅比上月末低1.7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1%,增幅比上月末低0.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对2008年将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
对于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走缓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目前很多讨论都集中在出口下降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上,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下降带来的影响。因为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贸易顺差,由此GDp的增长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贸易顺差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上述7.7%就是贸易顺差增长推动GDp增长的权数。
2007年的贸易顺差比2006年增长47%,在GDp增长11.4%中占3.7%。如果我们假设2008年贸易顺差约为300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4.4%,则只能推动GDp增长1.1%,比2007年的贡献减少了2.6个百分点。减少的部分需要消费和投资来补充。如果2008年的消费能够维持2007年12月份的增长,对于GDp的增长可以增加0.4%个百分点,这应该看作是消费作用的极限。因此,主要的补充作用应该来自于投资。按同样方法估算,如果投资能够比2007年加快增长5个百分点,则贸易顺差增长幅度下降的作用基本得到抵消。如果投资只能够比2007年加快增长2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GDp的增长也能够保持在10%以上。
2007年“减顺差”一直是外贸调控的主题,但是面对2007年已出现的外贸形势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在2008年世界经济新趋势可能带来的挑战,这个思路应该得到调整,如今也已有一些调整迹象。如果政策得当,外贸顺差的增长还可能出现更加乐观的情景,例如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超过20%,投资的增长仍然加快2%,那么GDp的增长将能达到10.5%左右。
结论很清楚:即使2008年贸易顺差增长有较大回落,国内需求还是能够推动经济维持较高的增长,关键是应该允许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如果我们在对待“减顺差”的问题上也能够及时调整思路,2008年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完全可能。
谈到物价上涨,如果以2007年全年4.8%和12月份6.5%的cpI涨幅为基础来比较,2008年的物价大致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美国经济的走弱已经对于能源的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国内房屋价格的走缓也对价格有所缓冲,因此2008年的通胀能得到缓解。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本身并不构成物价上涨的太大压力;而另一方面,如果经济面临下滑,需要刺激内需来保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对于物价上升的容忍程度应该有所提高。
美国政府拯救次债危机留下隐患
丁一凡
最近美国政府正动作频频,以克服2007年夏天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值得关注之处。
从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次债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已经有了不少动作。最近美联储又决定一下子降息0.75个百分点,其幅度之大,一方面反映出此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很深,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政府很想向市场传达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政府要尽一切努力去克服危机。
从美国政府拯救次债危机的过程中有诸多值得关注之处。
首先,市场再发达,必要时政府一定要干预市场。许多人认为,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机构经验丰富,金融危机不会再困扰发达国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金融活动是贪婪的,金融机构都是要冒风险的,而且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买的保险越多,越不知道什么东西还更保险。因此,一旦人们发现自己购买的债务产品中有一部分成了坏账,就急着想抛出去。当大家都急着要把债务出手,而没有买入新的债务时,债务市场危机就爆发了。债务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股票,就是靠发债筹资。债务危机会严重影响实际经济,影响力远大于房地产或股市泡沫的破灭。因此,美国政府此次反应非常积极,不仅动员起了西方各大中央银行一起向市场注资,补充流动性,期望债务市场能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还修改了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条件,延长偿贷的期限,压低还贷的利息。
其次,美国政府的许多做法很可能留下新的隐患。比如,为了拯救那些陷在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购房者,美国政府决定修改原来的合同,购房者只需按旧的比例还款,不必再考虑次级抵押贷款的规定。可商业合同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市场的买卖应本着自愿的原则。如果政府可以随意修改合同,未来商业银行该如何掌握自己盈利的模式呢?
此外,这次债务危机,许多银行亏损严重,但除了几个银行高管的自动辞职外,美国政府尚未清查与整治肇事者。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数次金融危机,每次政府都要清理一批金融机构的高管,那些用银行的资本冒大风险,而把利润揣满自己口袋的高管们相继被审判。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自己口袋的高管们相继被审判。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出现过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政府惩治了上千名经理人。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伊利诺斯大陆银行几乎倒闭。美国政府从其他银行处筹了大量资金注入该银行,但却开除了该银行所有的高管,并对该银行实行监管。
此次次债危机,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都有责任。如果政府不追查,会留下一个巨大的道德风险。它意味着当市场恢复后,未来金融机构会冒更大的风险。
再次,美国的危机给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基金提供了历史性的投资机遇。上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频发,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乘机进入这些市场,收购了大量优质资产。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转到了美国,陷入流动性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反过来求发展中国家的基金去拯救它们。从能源涨价中大发横财的中东国家财富基金和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大量顺差的亚洲国家的基金纷纷慷慨解囊,因为美国的资产现在实在太便宜了。这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最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虽然止住了股市的恐慌,但后续结果还有待观察。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与本世纪初,美国的泡沫破灭时,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两次大幅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升。第一次引起了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泡沫;第二次引起了房地产泡沫。现在债务市场泡沫再次破灭,伯南克这次大幅降息会不会再拱起一个新的泡沫呢?因为美国的债务市场尚未出现大幅回升的迹象,投入市场的大量流动性资金流向了大宗商品市场。石油、黄金、粮食等价格的迅速攀升有可能代表着新一轮大宗商品的泡沫。如果美国的债务市场迟迟不能恢复,而大宗商品价格又不断攀升,经济就有可能出现滞胀。而治理胀滞比治理通胀更棘手。所以,新兴市场国家在向美国投资时,恐怕也需注意一个投资的方向问题。现在去投资那些价格高涨的领域,像石油、粮食等,未来当美联储改变政策时,市场会再度转向。现在看起来很合适的投资,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坏账”。上世纪80年代大量投资石油开发的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我们不能不记取这些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