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慢性十二指肠炎诊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性十二指肠炎诊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1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62-01

十二指肠炎是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多年来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较少,原因是靠传统的X线检查很难准确做出十二指肠炎的诊断。随内镜的广泛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现将我们检出的360例十二指肠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年龄本组病例年龄14~76岁;男∶女为2.9∶1。

1.2 临床分类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炎103例,占28.6%;继发性十二指肠炎257例,占71.4%继发性慢性十二指肠炎伴慢性胃炎168例、慢性胆系疾患25例、胃溃疡21例、胃黏膜脱垂19例、胃癌及十二指肠憩室各9例、食管疾患及慢性胰

腺炎各3例。

1.3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病程0.5~16年,平均4年。10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炎临床症状:临床上均有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症状,其中16例有典型十二指肠溃疡症状;87例具有一般消化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上腹痛、上腹胀满不适、反酸、暖气、食欲不振,柏油样便21例。体征:部分病例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轻度压痛。

1.4 胃肠镜下表现特征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或红斑241例,黏膜点、片、线状出血86例;黏膜糜烂并炎症分泌物50例、黏膜皱襞粗大伴颗粒样增生22例、十二指肠球腔变形48例(由溃疡及肿瘤等疾患所致不统计在内)、浅溃疡28例、黏膜灰白2例。全部病例均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检出率为94.6%。

1.5 确诊前x线诊断 360例中经x线钡餐检查者160例,诊为球部溃疡50例,占31.2% ;十二指肠炎59例,占36.7%;其他诊断38例;阴性131。

2 讨论

慢性十二指肠炎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后者系指并发或伴发于其他疾病者。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发病因素较多,有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饮酒、寄生虫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球部溃疡病变过程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对幽门螺杆菌致病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炎的发生关系密切,为其致病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引起胃肠黏膜的损害而发病。本组统计其检出率为94.6%。继发性十二指肠炎多并发于邻近器官的慢性疾患,可能是由于邻近组织器官病变的直接影响或由于引起原发病的致病因素作用于肠黏膜致黏膜损害之故。

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上腹痛,其次为上腹不适、反酸、暖气、油样便及食欲不振等,少数有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可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轻压痛,这些表现与慢性胃炎、不典型溃疡病很难区别,临床上如不借助胃镜检查,多误诊为慢性胃炎或溃疡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近年来十二指肠炎并出血已列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炎103例中有21例上消化道出血,占20.4% 。主要表现为柏油样便及呕血,前者多见,出血多缓慢,量多少不一。

由于本病缺乏x线特异性征象,x线钡餐诊断十二指肠炎的符合率不高,本组病例统计为36.7%。其原因是,在X线下部分十二指肠炎可无明显异常表现,部分表现为激惹、痉挛、球腔变形等改变,与球部溃疡的间接征象难以区别,易漏诊或误诊。

根据文献 和我们的经验,我们总结诊断原发性十二脂肠炎可参考如下指标:①有不规则上腹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及不明原因的柏油样便等表现;②X线钡餐检查十二脂肠球部有激惹、变形等表现但无龛影者;③内窥镜示十二指肠黏膜粗糙、颗粒感,或有增生的小结节或息肉样隆起;绒毛模糊不清;充血、水肿、糜烂、霜斑样糜烂比较多见;有点状出血或片状出血;皱襞粗大、黏膜下有血管显露,球腔变形等;④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炎症性改变。具备1、2条为疑似诊断。具备3、4条可确诊。

按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应用抑酸或抗酸及黏膜保护剂)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疗程因人而异,以缓解状为主。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予药物根治。有的学者认为十二指肠炎可以是溃疡的前驱表现。可在某一时期发生溃疡 2。有报告通过132例十二指肠炎病例和67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例进行2年以上随诊,发现浅表性者仅有很少病例(约1/5以下)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关系;肥厚性者一部分可能为溃疡病反复发作的间歇表现。笔者体会。对浅表型炎症较重的、增殖型、出血糜烂型十二指肠炎,应及早按十二指肠溃疡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溃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岱石,李石,许国铭.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

[2] 王占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9

[3] 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4-465

[4] 张渝侯,朱芮.十二指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