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回顾及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回顾及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以来,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世界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以及中国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但涨幅比2004年有所回落。2006年,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诸多因素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虽较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将在2002年以来新一轮上升行情的高位波动;

一、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回顾

1、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形势2005年11月初,英国《经济学家》以美元计价的世界初级商品价格指数(不含石油)达到134.9(以2000年为100),比2004年12月上涨了9.2%。其中,食品、农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指数达到123.0、132A和160.1,分别上涨5.4%、12.1%和13.6%。2005年10月底,美国商品研究局CRB现货价格指数达到297.71,比2004年12月上涨了1.6%,比年初上升了2.8%。2005年11月中旬,道琼斯现货价格指数达到241.38,比2004年12月上升了26.0%,比年初上涨了26.7%。

从2005年全年的情况来看,英国《经济学家》11月预计,2005年世界初级商品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比2004年回落1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而2004年为上涨8.6%;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5.8%,涨幅比2004年回落15.2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1.1%,涨幅比2004年回落2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预计,2005年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商品名义价格同比上升11.3%,涨幅比2004年回落19.3个百分点;非能源商品上涨4.7%,回落12.8个百分点。非能源商品中,农产品、化肥和金属产品及矿产品的价格同比分别上升4.7%、0.2%和19.0%,涨幅分别回落12.8、19和18.1个百分点;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0.9%,而2004年为上涨7.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计,2005年初级产品价格(不含石油)同比上涨8.6%,回落9.9个百分点;制成品价格(为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格,下同)上涨6.0%,回落3.7个百分点。

2.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总体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上涨至高位波动的特点。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较2004年走势更加平稳,仅在年初呈现出短暂的上涨态势。4月份以后,经历了年初三个月价格上涨之后,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高位震荡。2005年1至10月,美国CBB现货价格指数分别达到289.72、295.98、298.11、302.08、296.45、294.15、292.09、292.31、294.61和297.71,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之间的波动幅度为4.3%,比2004年的5.3%低1个百分点。2005年10月份,CRB现货指数仍然处于自1947年存在该数据以来的高位。

二是各类商品价格均有涨跌,上涨幅度较大的为能源和金属产品,跌幅较大的为油脂类产品。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1至10月,在该机构监测的76种商品中,价格上升的有49种,占64.5%;下跌的有22种,占28.9%;剩余5种为数据缺失。与2004年的平均价格相比,2005年前10个月平均价格涨幅居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铁矿石(71.5%)、原油(45.6%)、咖啡(44.8%)、天然气(42.5%)和香蕉(34.6%);跌幅居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大豆油(-11.6%)、棉花(-11.4%)、棕榈油(-11.1%)、大豆粉(-10.3%)和大豆(-9.4%)。

3、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升的行情始于2002年,此轮价格上涨到2004年4月达到顶峰后持续震荡波动。2005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商品的交易,从而带动了商品价格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同比增长4.3%,与去年持平;世界贸易(不包括服务贸易)同比增长7.0 %,回落3.9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活跃的商品交易有力推动了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二是以中国为主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传统工业化时期,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必然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我国许多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短缺,无法满足需求。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现阶段我国不仅商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较大,而且进口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2004年,我国的商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1%,进口增长率达到了36.0%。我国对能源产品、金属产品和矿产品的强劲需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5年世界原油日需求量跟2004年相比,每天增加160万桶。其中,中国增加32万桶/天,高于美国29万桶/天的增量。另外,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强劲的经济增长也加大了其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三是部分商品产量下降或投资不足推动了商品价格上涨。如美国农业部2005年11月预计,由于种植面积减少,2005年全球棉花产量同比下降8.4%,只有2390万吨。而全球棉花的消费量同比增长3.7%,达到2439万吨,期末库存下降2.1%,只有1085万吨,供需缺口较2004年进一步拉大。另外,原材料的投资不足也推动了商品价格上涨。例如,尽管2005年有色金属的消费量低于2004年,但由于投资不足,有色金属的库存逐年降低。2005年底,铜、铅、锡、铝、镍和锌的库存与1990―2004年15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相当于该平均水平的40%、50%、57%、60%、65%和75%,造成2005年锌、铝、铜和铅的价格分别上涨24.0%、10.8%、4.7%和15%。这表明,过去10多年的实际价格不足以激励新的开发。事实上,据伦敦金属交易所测算,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国际市场上非石油商品的实际价格下降了80%。四是投机因素进一步助长了商品价格上涨。当前世界的低利率和股市的低回报推动了国际投机资本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当某种商品价格处于升势时,投机商往往追捧此种商品,趁机炒作,追随商业买盘做多,使商品需求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并在价格飙升中获得巨额收益。五是自然灾害、地区安全等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商品价格的波动。如恐怖袭击、飓风袭击等灾难来临时,一方面现实的供给会遭到破坏而减少,另一方面加大了人们对未来供不应求的担忧,从而对商品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展望

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在产能过剩、美国消费需求放缓、美元预期进一步升值的共同作用下,较2004年将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

1、农产品价格将小幅下降,但粮食价格和糖价将上涨

由于产量和库存下降,2006年世界粮食价格将小幅上涨。美国农业部预测,2005/2006年度世界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产量均会有所下降,四种农产品产量同比将分别下降2.4%、5.7%、7.2%。和3.8%。其中,小麦、玉米和棉花的期末库存较2005年也将下降,降幅分别为6.5%、11.6%和1.3%。由于欧盟糖业体制改革、国际市场上对蔗产酒精的需求增加、西方国家对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抵制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国际市场上食糖的供给仍然将小于需求。2005/2006制糖年,全球食糖市场将出现100多万吨的供给缺口。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006年,世界粮食价格将上涨2,8%。其中,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价格同比将分别上涨1.7%、5.3%和0.9%,大豆将下跌11.%,单价分别为163.8美元/吨、102.5美元/吨、54.0美分/磅和235.0美元/吨。糖价同比将上涨12.1%,达到10.75美分/磅。

2、有色金属的价格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将出现下跌

2006年,世界有色金属将出现过剩,造成有色金属市场供大于求,对有色金属价格形成向下压力。伦敦金属交易所预测,2006年,铅的价格将同比上涨20.8%,达到1600美元/吨;锌、镍和锡的价格将分别下跌17.7%、34.5%和54%,达到790美元/吨、9400美元/吨和7000美元/吨;铜的产量将增长8.0%,达到1650万吨,从而带动铜价下跌,预计2006年铜价为3086美元/吨。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006年,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同比将下降9.1%。其中,铝、铜、铅、镍和锡的价格均将下跌,跌幅分别为6.7%、16.7%、11.7%、4.2%和5.2%,单价分别达到1708美元/吨、127.5美分/磅、37.3美分/磅、6.7美元磅和3.3美元磅;锌的价格将继续上涨6.7%,达到64.1美分/磅。

3、原油价格将出现回落

由于2005年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价格水平过高,全球原油需求开始放缓,一些国际机构对2006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测量进行了向下的调整,预计2006年世界原油价格将有所回落。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006年,北海布伦特、中东迪拜原油价格将分别下降1.3%和1.9%,达到56.3美元/桶和47.2美元/桶;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世界原油价格同比将下跌14.3%,为36.0美元/桶。

从整体商品的价格走势来看,英国《经济学家》2005年11月预测,2006年世界初级商品价格(不含石油)将比2005年下降4.8%,而2005年为上涨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测,2006年初级产品价格(不含石油)将下降2.1%,而2005年为上涨8.0%,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将小幅上涨0.5%,比2005年降低5.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05年9月预测,2006年,世界能源商品名义价格同比下降14.3%;非能源商品价格下降5.2%。

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将有所回落的原因:一是预期美元短期内还将继续2005年的走势,2006年将继续小幅升值,这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所回落。英国共识预测公司(Concensus Fore-cast)2005年10月预测,2006年10月末,1美元将兑换1.268欧元,与2005年同期的1美元兑换1.216欧元相比,美元将升值4.3%。二是美国的私人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将减少对世界商品的需求。美国私人消费开支数额巨大,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04年,美国的进口额约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6.6%,但随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4%,并有可能继续加息,美国将出现显著的正利率,使美国消费者进一步缩减支出,减少对世界商品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测,2006年,美国的私人消费同比增长2.7%,比2005年放慢0.7个百分点。三是前两年世界产能的陆续释放,将使部分商品由供应不足转为供应过剩。在世界前两年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增长较快带动下,新上了一批项目。目前,这些新投入的项目已开始投入运营,必然增加市场供给,使国际市场物价上涨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高涨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将有可能给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压缩我国企业利润、减少我国贸易顺差以及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对我国构成挑战。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大约是1.3亿吨,即9.5亿桶。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美元,我国的进口就要多支付将近1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将比2005年大幅下降37.0%,经常账户余额大幅下降59.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另外,高涨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必然使我国居民为以前同样数量的商品增加支出,从而降低我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四、我国应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高位的政策建议

1、挖掘节能潜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节能潜力较大。另一方面,我国可再生资源丰富,今后可加强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沼气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扩大在全国的使用范围。

2、合理利用外国资源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有必要成立相关联合组织,用同一个声音同国外矿产公司谈判,合理利用国外资源。

3、扩大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

可尽快推出石油期货,改进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的方式,增加我国石油企业的石油定价话语权。

4、逐步取消一些商品的政府补贴,使其与国际价格接轨

可以逐步取消对能源价格的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由对全社会的补贴改为对农民和低收入者的补贴,并以此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