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士后杨辉耀军旅生涯三大“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士后杨辉耀军旅生涯三大“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有人期望过多顺意与平坦,有人选择挑战与艰难。在杨辉耀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历了三次人生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艰难的选择,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每一次变化,他选择的标准都是两个字:“打赢”。

第一次变化:军校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导弹发射营,正当他在一线部队干得如鱼得水的时候,却被一纸调令召回学校任教……

刚刚迈出校门,杨辉耀就满怀喜悦与期待走进了向往已久的绿色军营,被分配到导弹发射营任排长。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不到半年时间,便被破格提拔为指导员,这在同期毕业的学员中还没有第二人。接下来,他把在军校里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于连队建设上。一年之后,他所带的连队步入了先进连队的行列,他的出色表现也使得他在部队中成了倍受关注的焦点,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可谓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此时正值二炮部队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培养高素质的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员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为了扩充教员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杨辉耀作为首选对象被召回学院任教。

战略导弹部队最高学府的教官,不仅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应随时掌握更多前沿科技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在面对求知欲望极强的几十双眼睛的询问时,不让他们失望。杨辉耀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

那天他第一次由一个学生身份作为教官走进神圣的讲堂,准备了一周的讲稿一时间竟变得生涩、乏力、毫无生机。他急切地想尽快下课:“大家都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话一出口,他便紧张后悔起来,如果有人提出问题,不能回答将如何收场?他心里没底。

从那天起,他便开始了近乎自虐式的充电,这年他以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研究生院。他一边教学一边作课题,他的第一个课题是:《某型导弹精度评定》研究。该导弹当时只打过几发,依靠打弹量评定精度显然数量不够,传统的评定方法对该型号又不适用,扬辉耀为解开这个难题,跑研究所下资料室,研究思路确定后,他认真地将各分系统上万个实验数据一一进行分析列表,一项一项地进行综合验证,终于形成了系统、可靠、适合该型导弹的精度评定方案,并首次获奖。

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的博士。在那段为师又为徒的日子里,他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一边要学习,一边还要照顾妻子、孩子,回到家一手抱着孩子,一手还拿着书看。每天都干到午夜才睡。

为了减轻杨辉耀的负担,让他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妻子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为了节省时间,杨辉耀每天煮一锅面条,买上几个馒头,就着咸菜过日子。由于吃不好、睡眠少,精神压力大,他患上了慢性肠炎。但所有的困难在这个充满了激情的年轻人面前都只能让步。博士毕业后,紧接着又攻读了博士后,这次是学院推荐的。然而却遭到了妻子和家人的坚决反对,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咱不读了行吗?看你累成啥样了。”杨辉耀却怎么都放不下,安排好教学计划,整理好案头的科研报告,又一头扎进了博士后工作站。“那段日子,那种对导弹的痴迷,现在回忆起来,仍会激起你无限激情。”杨辉耀感慨地说。

这样的日子,杨辉耀过了整整10年。

10年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为年轻的教官作讲课示范。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0余篇获得优秀论文奖。他的专著《弹道导弹弹道学》被评为全军优秀教材一等奖,应用于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教学,成为一部权威性的弹道学教材。

第二次变化:10年为师。10年为徒。他成了一名博士后、院校的骨干教员。本来可以再展宏图,他却毅然选择到二炮某研究所当一名普通科技干部……

在学院的10年里可谓艰辛与成功相伴,然而不安于现状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喜欢挑战的秉性;这在许多熟悉他的人看来,也有些不可思议。

这年深秋,杨辉耀受命来到某研究所,为一套新作战设想,设计导弹发射方式,任务代号QS。新发射方法的实现将直接关系到二炮首长作战意图的实现。而37岁的杨辉耀正是这项研究的课题负责人。QS研究在我国导弹发射史上可称首创。作为从事导弹弹道研究10余年的杨辉耀,能承担如此重大任务,心中的自豪与感慨可想而知。

然而,设计的艰辛超乎想象。多型号导弹发射程序设计,涉及多个阵地、多个系统、多层指挥,作为技术总负责的杨辉耀,必须将每一个分系统的方案先一一地制定出来,然后再将每个分系统汇集在一起,形成多型导弹在一个大系统指挥下运行操作。

那天,他拿着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形成的设计方案,走进会议室,将自己的设想一抛出,便引起了多数专家的强烈反响:理论上可行,但实现起来很难;导弹发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这一系统在武器装备上应用会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专家们的看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导弹射程、阵地距离、发射时序不同,在经历300多个发射流程后,每个进程差一秒,都会大相径庭。

专家的话杨辉耀一字一句地记在了本子上。他把设计方案中几个关键处又进一步往下细化,将专家提出的问题对照着方案又理了一遍:将先进的导弹武器同先进的作战方法结合起来,还需要攻克六项技术难题。杨辉耀带着这些难题,奔赴基地、院校、科研单位,新一轮的考察调研后,他再次写出了“常规导弹自动化作战指挥技术研究”的论证报告,并提出了解决武器装备技术难题方案。

接着他又与课题组的同志们共同研制出同步控制模型软件,把原来的6个操作程序减少到两个操作动作,实现了发射进程的同步……

就这样,经过两年苦战,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其中的发射控制系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一年后,杨辉耀完成了QS任务的全部论证、设计、技术改造及仿真实验。只等实弹发射。那时他才能将自己书写的那摞厚厚的论证设计报告,画上一个圆圆的句号。

发射进入最后检测时段,发射控制软件系统突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间歇。这一系统是发射控制程序中的关键。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发射时间不等人,只有加班了。他连续几个晚上都没合眼,瞪着红肿的眼睛和测试人员一起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第一遍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他更急了,怎么会没问题呢?深夜,他再次静静地坐在计算机前,再一次对软件进行检测,一行又一行的代码程序,他已经读了若干遍了,没有问题呀。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该大写而被小写的字母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既兴奋又懊恼,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让他们整整忙了3天。

试验成功后,他的课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次变化:当他在专业领域得心应手时,上级要他从事一项全新的研究。面对陌生领域的风险与挑战。他再次勇敢地肩负起这个重任……

2003年12月,杨辉耀的人生之路又拐了一个弯。这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室,任务是进行导弹部队作战需求与发展论证研究。

进行作战需求和导弹发展论证,不仅要研究世界战略形势,战争规模,更主要是研究二炮作战构想,作战体系结构,作战任务。虽然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和提出问题。从装备科研到顶层设计,从工程项目到软科学研究,从轻车熟路到全新领域,这对于一向喜欢攻克技术难关的杨辉耀来说,注定要面临一个不无痛苦的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无论是专业上,还是思维方式上。

要论证的问题似乎太大,完全超出了他的研究范围。让他有一种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的感觉。他要分析世界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二炮未来发展战略,而这些无一不是难题。 这一年室里没上一项课题,杨辉耀两只眼睛一次又一次地长起针眼。急啊!总体科研要有战略思想,要有宽阔的军事知识、丰富的武器实践经验,异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一年“黑暗”中摸索,第二年他们拿下了10个课题,今年又承担了十几项课题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课题,他把办公室当家,没日没夜地翻阅各种相关资料,他们运用多状态作战系统能力综合方法、作战系统有效性分析方法、建立系统评估模型等技术手段先后攻克了3项关键性论证难题。目前正积极准备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3月,杨辉耀因科研成果突出荣立二等功。

杨辉耀的人生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然而,面对每一次考验,他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组织需要,他把每一个人生拐点当作新的起点,迎着挑战启航人生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