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我国,选择重点发展小城镇城市化路径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采取适当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之路才是发展中国家所应采取的城市化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现实意义,然后针对如何加快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措施

Abstract:In our country, the select ke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path is a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urbanization. Take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road is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adopt policie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hen on how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given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在现阶段是滞后的,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前景广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遗留,也有新条件使然,这就决定了城市化道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还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个国家通过什么途径来推进城市化应当根据该国的社会经济特点来决定。在我国,选择重点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路径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采取适当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之路才是发展中国家所应采取的城市化政策。

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解决许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能够全面推动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具有长远的意义。

第一,加快城市化是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中国来看,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有的发达地区甚至已经由单一城市发展为群体城市推进城市化。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应该说是有一定规律可遵循,有经验可借鉴,并不是毫无方向的探索。

第二,加快城市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要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村与城市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区域,即使是近郊的乡镇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化就是要引导农村生产要素及农业、农村人口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同时也要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和农业转移,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达到城乡大融合。从南方发达省份的经验来看,要想解决农业的问题,必须使非农业先发展起来;要想使农村更加繁荣,必须使所在的乡镇进一步繁荣;要想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提高,就要千方百计地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城市化已经被我国许多学者用来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市、农村共同发展,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选择重点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路径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而现有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且已经在超负荷运转,根本不可能吸纳多达几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虽然我国现有小城镇发展不充分,但数量众多,分布较广,且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及亲和力。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发展,就可以以较少的代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地转移的可能;再次,发展小城镇可以为大量存在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小城镇发展与乡镇工业的发展互相促进;最后,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连接城乡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

2.推进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2.1解决农民进镇的后顾之忧

1) 消除承包地障碍,农民在原籍拥有的集体财产份额允许流转。当前中国农村户籍人口达 9. 4 亿人,进城务工农民约 1.5 亿人,他们绝大多数无法在外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无法体面的生活。中国农民往往通过家庭代际分工来同时获得务工、务农两笔收入。现在农村农民执行户口迁出后,原有承包地会被无条件收回,这就意味着农民要从原籍迁出,就要放弃在家务农的那笔收入。这样的制度管理使一些愿意外出享受城镇福利,接受新事物的农民无奈的选择了在城镇“留工不留根”。如允许农民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或者将可以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维护农民多年的辛苦所得,这将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在出让使用权的同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进镇之后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降低进镇迁移的风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有向城镇集聚的动机。同时分散的土地交由种田能手集中管理,实现农业的规模效应,土地得以合理流转,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2) 解决农民进镇后住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其宅基地问题。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首先要有自己固定的住所,这是一项较大的开支,也是牵制农民入镇的主要原因。农民希望将原籍宅基地变成现钱补贴新购房,而原宅基地属集体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农民因为负担不起这笔较大开支而只能选择放弃。如果能够允许入镇农民将原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减轻入镇农民购房上的压力,鼓励他们积极的向城镇迁移,农民会理性的选择社会福利和居住环境较农村好得多的城镇居住。

3) 减轻农民进镇的各项经济负担。一些城镇领导小集体思想作祟,不懂农民进镇,人口集中可以带来商机,拉动本地经济,错误地认为人口多了会增加负担,因此对外来人口入住采取限制措施,向迁入人口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多项费用,使得有入镇想法的农民因昂贵的入住费望而却步。我认为入镇农民只要依法纳税,可以免除一切不必要的费用,使得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安居。

2.2 加强小城镇的经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1) 小城镇要善于组织、挖掘、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快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一定要有活力和延续性,要有发展前途,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以及适合自身的产业链条。在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相关配套产业的开发,延伸产业链。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还可以借助相对完善的社会化服务获取如信息搜索、市场营销、辅助服务等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引发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汇聚和扩散。专业镇的崛起,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工业化的步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镇农民可以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从而鼓励农民从乡村迁出,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的扩大,也将带动供电、供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商贸等的全面发展,提高城镇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