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方国家居住迁移影响因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居住迁移的高度流动性与立体化的重构方式,促进了城市空间集约化、多功能和高效性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居民迁移,除了受一些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住房供给结构、种族主义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居住迁移的决策、居住迁移的方向和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西方城市居住迁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西方国家;居住迁移;影响因素
居住迁移,也称迁居,指发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经常性居住地点的变换与转移。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人口的变迁主要是人口从非城市地区进入城市地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则以城市内的移动为主。由于每个家庭对于迁移的决策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比不同影响因素的居住迁移,可以总结出居民迁移的变化趋势。
一、居住迁移决策
在西方国家中,居住迁移非常的普遍。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家和地区,15%~20%的城市家庭都发生过迁居。西方居住迁移决策模型的研究大部分是与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关,最早可以追溯到罗西的居住迁移三阶段论,即决定离开旧居、寻找新居和选择新居。之后又有许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著名的有布朗和缪尔[1]的居住迁移决策模型和布鲁[2]的住房区位在选择和搜寻过程模型。
布鲁使用了地方效用的观点,他强调压力是居住迁移的基础动力,而压力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内部压力为家里住房需求和期望的改变,年轻家庭相对于老年型家庭更经常搬家,私人租房者相对于住房所有类型的家庭来说更经常搬家;外部压力来源于住所或其环境的变化,包括化工厂等有害活动、吵闹的孩子、以及对垃圾、废物和宠物的不满。布鲁认为要了一旦超过参照点就会转化内心的紧张感,并且进行决策,决定是就居住在原地来消除压力还是去寻找新的房子代替旧住房。如果确定了寻找新的房源,就会对住房进行搜索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遇到收入、时间等因素的个人资源限制,和住价、区位等因素的住房环境限制,限制的结果最终会形成决策空间以及评估。
二、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
居住迁移是居住消费者的空间调整过程,西方国家的研究主要是自愿迁移的影响因素,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家庭因素、就业因素、种族因素以及住房供给结构等。
1、家庭因素。在社会组织不断的变化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居住迁移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家庭的组成、解散、与结合等因素都对居住需求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且在总体上影响着迁居的水平。居住迁移的次数就会随年龄而减少。
2、就业因素。职业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工作情况的变化,特别是从一个地区调到其他的地区情况下,居住迁移就必然会发生。人们会不断的寻求好的工作岗位以便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会导致较高的迁移率,因为这些人重视社会地位,重视工作岗位,那么他们选择住房时更倾向于在声誉上以及工作、和薪水上相吻合的社区。
3、居住隔离。彼得・杰克逊将种族主义定义为“一种假想”[3],根据自然和生物的标准可以把人划分为多种完全不同的“种族”,种族的划分会引起居住隔离。制度性的歧视会将种族主义带进整个房屋交易体系中,以至于在同一个地区会有几种不同的房屋价格,是这种不同种族之间的物质不平等的延续。
4、住房供给结构。住房的私有化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居住分化,而且对于城市社会的整体空间经济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住房私有权与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有一定的联系,不仅能够直观反映并且强化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且不同邻里之间住房价格的上涨幅度差异也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分化。
5、外部性影响。 城市有大量各式各样的服务业和便利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等。这些服务设施或便利设施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强度会随人们距离特定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最短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与服务设施、便利设施和不利设施的空间接近性相互关联的外部性会激化家庭之间在住房供给市场中的竞争和冲突,甚至会加速集体政治策略:包括不同机构和组织之间形成联合以及一些特殊的实际社区数量的增加,这些社区的相互关系与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特定便利设施可达性的生活方式有关。
三、居住迁移的方向性特征
从房地产生意上可获得的利润给了发展商们巨大的动力,使他们积极将自己置身于住房供给结构的中心位置。发展商们根据住房的自然与社会特性建造楼房,进而对城市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发展商们十分倾向于在城市边缘区建造大型的、一致的住房类型,而且,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导致住房以相对高密度和低标准进行建设,发展商们通过对市场动力机制的诠释统一了住宅的模式。他们的目的是从外观上提升该房地产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加销售量。因此,大量“非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被排除在这种新型的私有住宅市场之外,他们必须从老式的私有住宅或者私人出租房中寻找住所。另一方面,“典型性”家庭越来越被区域化,同时也被隔离化,尤其是在郊区。
公共住宅的出现是宏观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产物,几乎全部的数量众多的公共住宅仍由地方政府部门专门建造的,无论公共住宅供给是怎样的一种组织框架,最终决定其质量和数量的因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公共机构的资源及其配制。公共住宅的发展必然会对私人住宅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拥有私房的居民认为公共的住宅损害了他们已有的生活质量和其住房未来的交换价值。一些收入较低并且租住在私人住宅里的那类人群会选择迁移到价格较低的公共住宅,但是在那些已经建有私人住房的邻里社区附近,公共住房很难找到自己受欢迎的位置,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使其倾向于购买比较便宜的土地来建造公共住宅,因此,大部分的公共住宅趋向于在城市极为边缘的地区发展,从而又会导致居民与城市其他居民的隔离。
参考文献
[1] L A Brown , E G, Moore , the In tra -urban Migration Process : a Perspective [ J ]. Geografiska Annaler , 1970 , ( 52 ): 1-12.
[2] R G Golledge , R J Stimson . Spatial Behavior :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 M ].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 1 997.
[3]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M ]. 美国: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8月第一版,212页.
作者简介:
李莉(1965?─),女,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土地规划
郭丹,贵州财经大学,城市与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