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危机中的PE从业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危机中的PE从业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几何时, pe(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是个令众人羡慕不已的职位。一年前,“金融业处于商业领域的皇冠地位,而PE业正是这个皇冠顶端那颗最璀璨的宝石”的说法也大行其道。然而,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PE从业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洗牌、破产、离职或许正成为这个行业里目前讨论得最多的话题。

全球PE在危机中洗牌

“谁将是第一个破产的私募基金巨头?凯雷?Fortress?KKR?阿波罗?黑石?”

这是目前欧美私募股权(PE)基金经理们闲聊时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最近,美国Fortress 投资集团裁员11%,其中海外一些团队裁员比例高达25%。作为第一家PE和对冲基金上市公司,Fortress股价已经下跌了95%,而另一家上市的PE机构黑石的市值也蒸发了86%。

无独有偶,英国最大的PE机构3i的股价跌破了公司1994年的发行价,比鼎盛时期的17.7英镑缩水86%,2008年末更是撤销了其在中国上海的办公室。

现在,包括上述几家公司在内的众多PE们都不得不面对华尔街金融风暴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它们不得不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

而真正让投资者担心的是,PE的投资渠道短期内看不到回暖的希望。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最新数字表明,PE的投资退出渠道已经严重堵塞,过去一年里,上市企业大都跌破发行价,募集金额不到2007年的5%;超过1300起并购交易被取消,涉资9110亿美元;风险投资(VC)支持上市的初创型企业只有6家,远低于2007年的86家,而VC去年出售企业数目创下2003年以来最低,只有325家。全球PE投资交易量随之比上一年锐减了72%,降至1887亿美元。杠杆收购也几乎停止了。

由于退出渠道堵塞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美国PE们的2009年变得难过。

首先,基金募集愈发困难。养老金和捐赠基金等投资者纷纷表示,“投向PE的资金不要超过总资产的10%,也不要让任何一个经理管理超过这10%的10%。”投资者甚至在PE的收费和基金规模等问题的决策上要求更多的权力,因为PE们的投资在过去一年并未退出,让投资者的财富随着股灾大幅缩水,管理费却仍然照收不误。瑞银的报告指出,去年美国136家养老基金亏损了10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养老基金已经因为资金充足率不够而需要强制注资。

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投资者挑选管理者比以前更加谨慎,PE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凯雷创始人鲁宾斯坦预测,“鲜有新公司能够完成资金募集,而那些募集到资金的PE也会被投资者密切注视。”业内人士预计,2009年投资人承诺给VC的基金或将减少一半;未来5年,美国PE机构的数量也将比现在减少一半以上。

不过,与股票和各类金融衍生品相比,投资PE的系统性风险更小,也容易在市场形势好转时迅速摆脱困境。如果说今年PE还有什么特别的机遇,那就是目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估值了,目前投资的企业都可能在日后获得可观的回报率。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仍然是投资者的乐土,PE在中国的扩张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近期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工商总局出台的《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地方政府成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对在中国的PE们都是好消息。而据说有望于今年正式启动的创业板,也将为PE投资提供新的退出渠道。

与美国PE不同,中国本土投资机构的被淘汰更多的是因为其自身的不成熟。行业洗牌对于那些资金充足的PE机构是件好事。一段时间以来,大量过度投资加上优质项目相对稀缺,使投资心态变得急躁,项目价格被抬得虚高。现在,竞争对手倒下,投资价格下跌,就可以让它们相对从容地去发现很多合意的投资机会。

解读中国PE离职门事件

张帆离职、吴运龙离职、王刚离职,众多大牌国际PE的国内知名基金管理者的离职使得外界越来越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在私募股权投资业内原是常态。中经合创始人刘环宇说,“尤其中国,这还是个新兴行业”。

然而与一年多前与这个行业繁荣时的频繁跳槽不同,一个月内发生在红杉中国、KPCB以及高盛直投部门等知名PE的离职高管们,几乎都与一些问题投资有关,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月9日,经纬创投中国基金(Matrix Partners China)宣布,凯鹏华盈(KPCB)前合伙人吴运龙(Ian Goh)正式以合伙人的身份加盟经纬创投,共同负责该基金在中国区域内的投资。而就在六个月前,KPCB的另一位合伙人徐传也宣布“出走”,以管理合伙人的身份加盟经纬创投;在徐传加盟经纬创投前三个月,KPCB合伙人周志雄也选择了离开。短短一年时间,KPCB三员大将相继出走。

有专家预测称,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和亚洲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将持续下滑,这个将会使VC们的工作停滞不前,进而导致人才流失。中国2008年创下了42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历史记录,但今年投资额度很有可能出现大幅下降。行业分析师称,随着欧美裁员的不断增加,欧美市场的消费的减少导致对中国等制造大国进口需求的降低,这必然会影响到风险投资对各个行业的投入,何况金融危机已经让投资者如履薄冰。

“我们的工作将会进一步变得谨慎。未来两年,从整个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私募市场的投资部分多多少少会放慢。”经纬中国合伙人方元说道。投资者的谨慎已经让私募股权市场的增长速度显著放慢,这也直接导致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放慢。

同时,危机中创投企业高管个人的选择也变得微妙起来。不少创投企业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局面难以扭转,企业业绩的提高在短期内不可能,离开然后另寻东家成了选择之一。而这,在一两年前风投业绩持续高升的时候并不多见。

从亚洲传媒到PPG,再到ITAT、太子奶等,大多是从最初的云端跌落残酷的世间。 因为VC、PE的介入,这些投资案成为“经典”,这些经典把这些投资人送入云霄,然后也是这些投资案,又再次把他们拽入漩涡。只是它们之间,谁成就了谁,谁失败了谁,谁又说得清楚?

坊间的消息称,高盛直投部门的人已经走了很多,摩根士丹利一个直投部门负责人也有意离职。

可靠的消息称,当年投资ITAT和太子奶的摩根士丹利一位投资负责人也在去年辞职加盟一只独立基金,后者由高盛出走的两位投资人设立。

ITAT和太子奶是2008年投资界爆出的另外两大问题案例。 2008年,ITAT由于业务模式受到质疑,其上市申请被香港联交所驳回。此后,各种业绩造假、承销商退出、会计师事务所“怠工”等问题相继涌现。由中联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等联合投资的1.2亿美金赚钱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而太子奶更是因为业绩达不到对赌协议要求,使得投资方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一度成为太子奶的控股方,创始人李途纯成为名誉董事长。

摩根凯瑞董事总经理张震分析,目前投资人出走的情况,“一种是投的项目出了问题;另一种是所投项目目前还没出问题,但他们通过介入董事会发现了问题,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问题,所以在问题还没爆发之前提早走了,以求寻得一个相对好的下家;还有一种,就是同一GP机构的其他合伙人认为这个人投坏了项目,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声誉以及下一步的再融资,于是把他请走了。”

对于吴运龙的辞职,KPCB称,吴是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坊间将吴的出走和PPG的项目投资联系在一起。在KPCB,PPG项目一直由吴运龙负责,吴运龙也长期担任PPG的董事。

2008年,PPG陷入财务危机,官司不断,创始人李亮也传出“携款潜逃”的新闻。尽管李亮宣称在美国获得1亿美金的注资,但PPG始终不见起色。作为投资方,KPCB以及其他两家投资机构似乎均“看走了眼”。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这些问题也就一直隐瞒下去了,但是现在纸再也包不住这个火了。”摩根凯瑞董事总经理张震说。假如公司出现问题是由于市场不好、行业出现周期规律,LP们还能理解,但如果所司原来就是个骗局,LP们肯定就不能包容了。

何为(化名)最近开始醉心于自己的农业项目,基本不太管公司的事情,“反正也没太多事情做”。

2007年他从原来所在的媒体公司跳槽去了一家基金规模超过10个亿的本土机构,当时兴高采烈,因为当时每个人都觉得“PE、VC是职业王冠上的夜明珠”。

但他慢慢意识到,这个看起来非常耀眼的行业,首先累,“其实也没那么好做”,除了跑来跑去看企业,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在加入不久之后,他开始揣摩着和朋友搞起了一个农业类的项目。如果项目吃紧,他也打算跳出来专职创业。

中经合创始人刘环宇认为,“过去3年,中国市场被普遍看好,大量的热钱涌入其中,人们被这种现象冲昏了头脑。”而其中“部分年轻缺乏经验的从业者参与其中,造成了问题”。

而全球宏观经济的恶化,使得VC、PE投资的许多公司都出现了问题,比如“业务出现问题、账面上原来就有问题,或者老板逃跑等”。

正如业内认识所言,“如果没有这场危机,这些问题也就一直隐瞒下去了,但是现在纸再也包不住这个火了。

软银、凯雷投资顺驰出现严重亏空;凯雷8700万美元投资的山东圣奥面临股权纠纷;华平1亿美元投资的圣元乳业受困奶粉事件已浮亏1000多万美元。

“这会使得GP后续融资出现问题。”张震说。况且“全球LP们在分配和部署投资上也确实变得更为谨慎了。”更有一家LP机构Harbourvest的董事总经理Philip Bilden说,2009年一些新的基金可能募集不到预期规模甚至融不到钱。

“其结果是,更多的GP公司不得不减少工作人员以降低成本。”新加坡VC和PE联合会主席Kevin Chan说。

另一方面,当初受VC、PE行业高收入吸引的那批人,也会选择退出这个行业。由于募集的资金量减少,GP公司能收取的管理费也就会大幅减少。而GP的另一块也是主要收入来自分红,由于很多所司出现问题或者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分红自然也变得不太现实。

“那些最初为了赚钱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就会走掉”,因为现实与期望不符。

事实上,在对冲基金领域,这是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但更常见的是VC/PE的倒闭和破产而造成的被动人才流动。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总裁合伙人汝林琪表示,中国的风投界行业洗牌不可避免。“目前美国的VC数量大概是中国的3至4倍,也就是三四千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将比现在减少一半以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VC也难以独善其身,出现行业性的洗牌和减少是必然的。”行业性洗牌的结果之一就是行业性人才的频繁不稳定的流动。

如果是稳定的正常人才流动,对PE行业来说可能还有好处,但在非正常经济状态下,各种原因导致的频繁流动往往对机构造成“硬伤”。保持从业人员稳定仍然是风投行业稳定运营和获利的重要法则之一。

而且PE行业本身尤其行业特殊性,持续,稳定和连贯的投资策略对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创投旗下的基金按照契约的规定有一个经营期限,一般为7到10年,这种不能永续经营性可以为市场提供一个简单可行的淘汰机制。如果管理人不能经营好一个基金,它就会被市场淘汰,而不可能一直把持这笔钱在市场上混着,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但同时,如果运营中途管理人离职,或遇到其他变故,则同样可能会让基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甚至重创整个基金。因管理团队自身的问题而崩盘解散的东海创投基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各风投企业的挖角是造成这种频繁人才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这些合伙人,每天都会有同行来挖,这是很正常的,任何国家早期风投市场都是这样。” 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说,他认为目前中国VC和PE行业仍然处于“婴儿期”,在中国真正兴旺起来也就3年时间,在这样早期发展阶段,加上中国VC、PE人才缺乏,必然会造成很高的人员流动率。

但在危机中,很多情况下挖角高管团队对企业来说并不正常。对于高管跳槽,离职的事情,一般老东家都讳莫如深,或者一言带过,不愿多谈,正从侧面说明了高管离职对公司运营可能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我们希望团队在理念上认同,这样做未来发展就不会有大矛盾。如果一个人因为钱而走了,我们会很高兴,说明他不适合我们。但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离职而牺牲整个体制和文化,这显然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今日资本创始合伙人徐新委婉的表示高管团队稳定性的重要行,重要合伙人的离开对企业造成的硬伤似乎是在所难免。

PE行业整体还处人才紧缺状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VC和PE都在紧缩,部分盘子大的企业却正意欲在金融危机中逆势“扩招”,以寻求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尽管当前大环境低迷,但对中国PE的发展来说仍是一个良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PE的最大意义在于人才的积累。过往经验证明,金融泡沫之下鱼龙混杂,人才容易被埋没,而危机之下,只有真正的高手方能成功融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何小峰表示,尽管目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将使PE融资不利,仍对于中国PE的发展来说,仍是一个良好机会。

此前不久,保险投资PE开闸加速,与券商放开PE直投试点一道,都可能将催生新一轮人才大战。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部高管说,“按照保监会的这个要求,设立的PE管理公司必须配以一二十号人,关键的问题还是人才缺失。”他说,目前,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人才管理上并无专业化分工,国内PE人才也相对匮乏。

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在私募股权业务方面的揽才风头也尤为强劲。据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近期其在北京招募了一批从事股权投资、债权项目计划以及PE方面的人才。据消息人士透露,人保此前也有组建PE管理公司的计划,目前尚在等待政策批准。

险资开闸PE直投业务箭在弦上,券商直投业务的也已经逐步开展,地方产业基金资金盘子愈来愈大,这些金融大鳄的参与无疑也加快了PE行业人才的流动。

总体来看,PE行业的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对从业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2008年以来,也有不少人士从企业退下,投身私募股权,如原奇虎网360项目负责人傅盛加盟经纬创投,TCL电脑原总经理杨伟强加盟硅谷天堂等,都显示了行业本身的吸引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PE行业整体还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

但是在危机下,多数人才的流动并不是主要因人才紧缺产生的,而是因PE行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资金力量不足,是本土PE的显著劣势。目前国内规模数一数二的深圳创新投,其规模也不过百亿元左右,而国际创司则动辄具备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因此,国内创投抱团发展、寻求合作之道,是行业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互相挖角解决不了问题。

纵观行业高级人才的流动,在国内创投企业间流动的并不多,基本上多数人才流动都是在国际较大规模的创投间进行。危机中实力强大的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积累,利用此次危机“挖角”以加强自身的人才储备,增强防御力,或许是造成众多PE高管跳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