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郭德纲相声“被接受度”的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郭德纲相声“被接受度”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郭德纲相声收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其真正的“被接受度”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从语言具体运用、地域文化差异、观众自身差异三方面对此进行剖析,以客观的角度对这一差异进行详细的剖析

关键词:郭德纲相声 接受美学

随着郭德纲相声在2013年正式登上春晚舞台,被大众所了解,继而也迎来了多种争议的声音。首当其冲的就是:郭德纲的相声究竟好不好笑,能不能被全国人民所接受?对此,持支持和否定态度的双方各执一词,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存在。那么为什么相声这一传统艺术被郭德纲演绎出来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接受度差异呢?

西方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接受美学理论中就认为“文学史即是文学作品的读者消费史”。这个理论用来解释各类文艺形式亦然,即文艺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观众的消费来实现的,它的创作要服从于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

一、北方方言、常用语的使用

郭德纲相声语言中,整体无疑还是以普通话为主,其中穿插北方地域方言,以北京方言居多。

例如:

北京方言:

1郭:“你媳妇局气。”――《托妻献子》

2郭:“不,我等特2,我就得特2,我特二”――《我要旅游》

3郭:“你看,你车子”――《我要旅游》

这三句话中涉及到的都是北京方言,例1中“局气”指“仗义、大方”;例2中三次重复“特2”,前两个指的是公交线路,最后一个“特二”指“冒傻气儿、缺心眼儿”;而例3中“车子”在北京话里指“蠢”。

与此类似,郭德纲相声中还出现了很多北方方言的使用,如:

4河北方言:《我要读书》中郭德纲把“魏蜀吴”说成了河北方言版的“为什么”。

5天津方言:《买卖论》中的吆喝。

6河南方言:《怯大鼓》中的倒口。

7山东方言:《怯洗澡》中郭德纲的所有台词。

总之,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之中涉及到了很多北方方言,对于不懂该方言的人们来说,这个方言笑料是稍显不可理解的,语言上理解的不通常也导致了相声“包袱”没有起到逗笑观众的目的。

二、相声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在南北方的接受度就不同

在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抖包袱的比例在三句一点,同时也包含了时事政治,当下热点新闻,网络经典语言等等,吸收多方渠道,从而将多种笑料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人们的接受和认可,但相较于北方接受比例高,南方却产生了一定不适应性,拒绝或甚少听他的相声,形成了较大的接受差异。报刊网络上对郭德纲的相声的评价是,南过不了长江,北敌不过本山。或者说他的相声过了长江就死了一半。

虽然这些观点过度否定,但却也有一定的理由存在。同时这也不仅出现在郭德纲的相声之中,对于相声这门艺术在中国的整体接受度也是北方大于南方的。

相声是一种民间的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以口头表演的方式,吸取民间故事,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为主体形式来逗笑,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也正由于相声这门艺术起于北方,是北方的传统曲艺形式。相较于此,南方则更多的以欣赏地方戏曲等形式为主,二者之间必定会产生碰撞和一定的互斥。而如今被众人所熟知的郭德纲相声则成为这一对立点之上。

三、观众性格特点、年龄、对新事物接受度差异

听相声的人更多的是愿意主动去寻找“乐子”,性格较为开朗。观众的自身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郭德纲相声语言使用的认可度。区别于官方文化的传统严肃,郭德纲相声更贴近于生活琐事,同时在很多方面也透出其“接地气”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得到一些人的评价称之为“俗”。他的相声不同于过去曲艺形式包含的教育意义,只有家长里短,语言中往往还夹带一些低俗词汇,这也为许多人所不容。其中调侃于谦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等等都颇有落入俗套之嫌。

同时对于郭德纲相声来说,其广泛流传于网络,也多被接受于年轻人之中,这也是由于他的段子中的很多包袱出自于网络和当代事实,对于青年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有很大的认同感。反之,年龄稍长的人则较难接受。

例如:

郭:人家那大富商的孩子,企业家的孩子,人家也挣好几个亿,我也就五百万。

于谦:那也不少了。

郭:像素!

还有网络中高比例出现的“元芳,你怎么看?”等等,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追赶流行的青年人相对更能对此认同和支持。

四、小结

相声是一门“见仁见智”的艺术表现手法,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完全的接受,因此仍需要多方的补充和协调。而对于郭德纲相声语言中掺杂的某些词汇和段子,无疑也是不利于积极传播的,掌握适度的原则,无论是从创作者的相声撰写,还是表演者的现场表现,抑或是观众的听后反应,都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但从总体来说听相声只为一乐,形式意义大过于教育意义,人们能从中收获快乐,也便得到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