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理论上的争论由来已久。《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给语文学科的性质下了定论,也对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作了界定。然而理论是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就不免出现“非此即彼”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形成。我认为语文既要人文,又要科学,还要在人文土壤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

一、平等民主基础上的语文探讨

先看一个教学片段:一位老师教学《渔父》时,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似乎都离老师的答案很远,最后老师启发总结:“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看,屈原面对这种污浊的世界,为自己的清白选择了以死殉志,可以说是(等待学生回答,但没反应)执著吧?(板书:执著)他可以选择妥协而在楚国过着富裕的生活,但他没有,而是自投汩罗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概括为(等待,学生说不出来,老师直接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板书)。”

这类的教学对话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常见,看起来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但老师对学生用语和思考不加探讨,这种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语文探讨,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过程。只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保证语文探讨的充分展开;只有民主,没有探讨,则没有半点语文的味道。

二、丰富情感下的语文训练

语文教学应该以情感动学生,以情涵养学生,用情感每一个教学环节,用情感滋润语文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魅力。

就如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常常以几类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与识记作为教学重点,还有一些课堂甚至把对文本的品位也放弃。结果学生学得吃力,学得无味,更重要的是没有感悟到古典文言的魅力。如果以朗读为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辨析、理解字词句的意义,学生不仅能得到文言知识,而且能在语言吟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使之与理科的训练区分开来,让训练充满情感,即使是识字教学,也应该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益。

三、个性光芒中的语文规范

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学生的个性情感特征,也尊重老师丰富的学术涵养基础上的个性教学,但个性化的教与学,并不是说不需要规范,缺少规范的语文教学,就显得模糊且走向虚无,也就无法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常被老师的权威“答案”取代。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思考,创设条件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在老师的引导(是引导,而不是诱导)下规范学生的用语,规范学生的阅读取向,并进一步形成规范的学科素养。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一位同学概括下阕内容说是“写了作者青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理由是文中有“峥嵘岁月”一词,从字面上看“峥嵘”似乎是“艰苦”的意思。于是我引导学生:“峥嵘”是“艰苦”的意思吗?学生找注释,知道是“不寻常,超常”的意思,我又趁机追问:“不寻常、超常”等于“艰苦”吗?学生通过再次诵读,明白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然后再一起分析下阕,概括出下阕写的是“作者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尊重但不迁就,而是适时地引导思考,加以规范,使学生更为科学地思考答案。

四、整体感悟后的语文分析

重分析轻感悟,已成时下语文课堂的陋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后面“无话可说”、“说不出话来”分析文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切入点很好,评点也到位,可整堂课对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得较少,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结论。

整体感悟,指的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及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和品味;语文分析,则着眼于局部的鉴赏评析。重视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有语文的人文熏陶,才有价值养成;科学的语文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的素养形成,语感的形成,有利于整体感悟能力的提升。

平等民主、丰富情感、个性光芒、整体感悟都具有人文色彩,探讨、训练、规范、分析可视作科学主义的内容,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当然,我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并不能代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所有内容,仅以几点体会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