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承前启后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公认为世界古代史上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着巨大影响。1988年初,75位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他们发出如此呼吁是因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共同关注的危机,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论丧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倡导“仁爱”思想,“为政以德”之道,重德教化等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这方面而言,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的高度总结夏、商、周三代文化传统,把三代文化精神进行了提炼,得出三代文化的基本核心就是“仁”的结论。

什么是“仁”?“仁”在字义上从“人”,从“二”,意思为“二人共存”,“仁”的基本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被称为“忠、恕”之道。意即:“我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别人在社会上立足,我要发财则要别人先发财。”先秦时代的人必须以家族作为保存自己的单位,人的贵贱是以家族的兴衰而定的。当时,邦国家族的人都是以邦国、家族的兴衰为自己兴衰的前提。

孔子总结的“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政治论。如: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即说:君、臣、民的关系是相互的利益关系,目的是保持共同体的平衡,使之持久保存下去。

其二,主张在经济上的同生共食,平均和谐。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贫而患不均,盖均不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孔子的经济思想,就是用族类的团结去解决农业社会中剩余财产较少的经济问题,用族类的团结抵制因财产关系而形成的不协衡现象,防止家族的破裂。

其三,在伦理上则强调族类至上论。孔子把家族中的事亲原则推播到整个社会,并将其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公。”就是说,弟、子进家门孝敬父、兄,出门则要对长、官也要像弟、子之孝父、兄,处事要谨慎讲信用,广泛爱护公共财产。

孔子所总结的三代文化精神反映了农业社会的根本特点,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低下,产量不高,加之黄河流域的环境险恶,水旱频繁,因此,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小生产、个体劳动者必须依赖于国家的保护。同时,由于产品的不丰富,社会贫富分化不激烈,原始氏族制度以家族的形式得以长期延续下来,造成了人际间交往的狭窄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窄化。由此使孔子思想在中国影响很深,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延续下来。

孔子从理论上把三代精神提炼、总结出来,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以孔子思想为基本内容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诸子争鸣中是主要的一大学派。在汉初,儒家学派继续壮大,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以恢复三代文化传统为己任,同时,又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为大一统封建王朝提供了一套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体系——“经学”,它在汉初七十年间,与黄老之学相互论难,相互补充,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到了宋代,一些学者吸收了佛教的形而上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学说的本体论,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提出“理”是宇宙万物之源,理学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信”,即指人们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等修身方法达到道德的至高地位;理学在伦理上,则要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封建礼教,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要遵从圣人之教,修身养性。宋明封建礼教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对孔子思想的展开。宋明理学通过吸收佛教、道教的哲学形式,将儒家思想进一步精致化、系统化,完成了对儒家学说的改造,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达数百年之久的一种具有活力的意识形态,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最后确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确立的过程中,诸多方面是对孔子总结的三代文化的展开、发扬。孔子对三代文化的总结,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开启了中国大一统封建文化的形成、发展、确立,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承前启后作用,进入到现代文明的当今世界,要解决现实的一些危机难题,仍然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寻求借鉴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