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腔医师诊疗的关键是医患沟通和操作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腔医师诊疗的关键是医患沟通和操作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门诊就诊患者心理状况,以便更好的与医师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表格,随机抽样答卷形式。结果:在男/女组无明显差异,初/复诊组、熟悉/陌生组中均存在差异。结论:只要采取有效的交流沟通和操作技巧,就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焦虑;放松;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27-02

患者常因口腔和颌面部的各种不适来口腔科就诊,但是口腔科的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常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担忧。有报道认为,在牙科对患者应具有同情心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对牙科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害怕心理的患者获得安慰和信心。笔者对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从焦虑紧张恐惧和放松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对比,现将2011年1~12月调查的400份试卷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00例,其中男205例,女195例;年龄3~80岁,平均35岁(幼儿由家长代填);初诊210例,复诊190例;熟悉(朋友或亲戚)160例,陌生240例。1.2 方法:采用自制表格,随机抽样答卷调查形式。对男/女、初/复诊、熟悉/陌生的三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男/女组出现焦虑无明显差异(P>0.05),初/复诊组出现焦虑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在本组的400份试卷中,男女之比为41∶39,男女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是,4~7岁的幼儿及儿童表现出了明显的恐惧,往往很难安静的坐在综合治疗椅上,对治疗器械及医护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常给治疗带来困难,但是经第一次无痛治疗后,幼儿及儿童很容易放松,表现出极好的配合倾向,因而对于幼儿来讲,第1次的无痛操作往往很重要,同时,每次尽可能的缩短治疗时间。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相对年轻的患者要放松得多。这是因为年长患者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心里成熟稳定,能够淡定的处理事情。初诊患者多数较为焦虑紧张(87.2%),这是由于口腔科的操作是侵入,患者无法预知医生将会如何操作,操作到什么程度,疼痛到何种程度,会不会伤及周围组织。牙钻转动的声音较为刺耳,患者清醒的感受机器在人体内的运转,尤其是在敏感的牙体上操作,同时许多患者均有不同在口腔科的治疗经验,告知患者后引起在心理上的恐慌。另一方面,成人患者在治疗前往往掩饰其情绪,在治疗中却表现出不合作或其他异常,某些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甚至可能由于过度紧张而危及生命[1]。复诊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下降(47.9%),这是由于经过与医生的沟通交流,对医生有了充分信任,对病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均有了了解。经过前一次的治疗,往往已具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承受力,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焦虑心理,这可能是上一次治疗中有疼痛的经历及最初的焦虑心理尚未完全消除,仍有顾虑所致。所以,复诊时患者往往轻松自如了许多,能够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操作,调查结果也充分显示了这点。熟人在口腔科就诊是对医生比较了解、充满信任,对环境比较熟悉,所以心理上比较放松,治疗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恐惧。仍有部分熟人患者比较紧张,是因为只要坐到综合治疗椅上,看到口腔科的器械,便会不自觉紧张起来。

要注意患者的特殊表现,由于治疗部位特殊,口腔疾病患者的语言方面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对诊断也不利,再加上临床上治疗时间局限,只能通过检查或试探性治疗。观察患者非语言性表示,如皱眉、面肌抽搐、握紧拳头或抓紧物件等,皆属于对疼痛不自主且较为客观的表现。仔细观察,迅速准确诊断并治疗,可减轻患者对就诊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的就诊率。

综上所述,笔者在长期的门诊中对待患者的体会是接诊时态度和蔼,详细询问病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和要求,表示对患者的尊重,使患者对医生有了初步的信任感。检查完毕后,对病情做一个常规的判断,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包括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可能需要复诊的次数,所需要的大概费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总的了解,并且在治疗中若出现并发症有比较快的适应过程,使医患纠纷降低到最低。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有效的沟通能使患者得到很好的配合,有助于进一步信任医生,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儿童患者往往一听到手机的转动声,都会非常害怕,可以稳定其情绪,在其面前演示手机的操作;放入患儿口腔中先不钻牙,只是空转,让他适应及感受,知道治疗牙齿并不可怕;治疗应眼疾手快,尽量缩短治疗时间,可采取哄骗及鼓励的方式完成治疗过程。对待成人患者则要手轻并告知你的治疗进展。对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治疗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精神状态,必要时采取间断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观察到患者表情有异样时,可以找一些话题询问,让其回答。对50岁以上的拔牙患者,除做好心理治疗外,还要注意在其精神状态较好时进行,安排上午拔牙,有两个医师在场和有亲人或熟人相伴,均可减轻或消除患者在拔牙时的紧张恐惧感[2],拔牙时尽量减少创伤,拔牙后待其情绪稳定方可让家属陪同离开。治疗完毕,认真的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下次的复诊时间,必要时可重复说明,尤其当患者拔完牙还处于惊恐当中。当患者对你说“谢谢”时,一定不忘诚恳地说“不用谢”。

通过以上有效的交流,就能够得到患者充分信任,减少恐惧感,降低医患纠纷,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达到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凌均桀.牙体牙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5

[2] 胡会昌.400例拔牙患者是心理状态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2007,12:66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