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法国文人的新词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国文人的新词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讨厌法国这个地儿了。好几次去欧洲,从没想过去法国逛一下,见到有关黑法国的段子、新闻之类,也要转发一下,以示“态度”。其实吧,想来大学时代,我还是半个法粉呢,那时候着迷的是罗兰巴特、福柯、德勒兹之类的法系思想家的书,文学方面也是追杜拉斯、萨冈,电影更不用说了,极喜欢的是罗伯特布列松、侯麦几位。那时候,作为一枚文艺青年,操练各种法国大师、新词、图像、姿态,就像是加入圈子的切口,谁知道得多、谈得深,谁就牛。

大约五六前辞职去国外旅行,想来这种冲动还是有点法式做派的。可是就是在路途上,确然对各地生动的存在有了兴趣,真实的世界运转是如此的流畅和伟大,对比这些来自法国的新词的理念,就显得小儿科了,而且是那么的不着边际,甚至不靠谱。

法国是现代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巴黎就像是现代文化的博物馆,诞生了许许多多操着精致语句的文人,背景大概就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积累的巨大财富,他们是如此沉溺在这类文雅游戏之中,以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都是靠边站的角色,毫无前几个世纪的勃勃生气。

再说,现代文化的特点似乎就是不断细分,不断追寻新现象或者发明新词。这些小众的新词,在法国常能占据大学人文学科,占据不少媒体版面、出版市场的,有时候还会吸引政客引用,算是成为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看,好多当时的潮流都荒诞得可以,比如萨特等人对苏联体系的推崇、好多文人对罪犯人权的格外关注,都有可探讨的空间。或许,这和文人的商业模式有关——近现代文人出售的主要是价格低廉的书籍,购买者主要是青年人,喜新厌旧,需要用新词去取悦。

国文人老想秉持一种理想的观念去指导社会运行,但是不自省那理想的模型是否顺行人世的常态,也不关心实现所要的成本是否适当,只会大声呼喊自己的完美主张,批判当前的种种罪恶。而呼应者,多是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文人、媒体人之类,这些具有“流民”特质的阶层喜欢种种变革,盖因不必为此付出太大成本——有家有业的商人、职业人士、农民当然持重——在社会上本应该是小众,但由于近现代教育体系和媒介系统的特征,他们的呼声容易被放大,于是乎,就好像是多大的事儿,如19 68年的学生运动就是如此。其实回看,那未必就是当时多大的事情,只是文人把持传播权,发散出太多信息而已。

法国大概是当达国家里文人把持大学文化教育、传媒最为严重的国家,这些主要靠“国家体系”维生的文人,也是法国无法持续的福利体系的积极支持者,都要过中产、小资的生活,但是又不愿意付出太多的努力,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冲击下,自然捉襟见肘。可人性就是能占一点便宜就占一点,既然财政大破产还没到来,就姑且继续法国的“文化例外”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