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彰武县风沙区治理措施及成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彰武县风沙区治理措施及成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有效防治风沙区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从彰武县风沙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危害,分析彰武县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总结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 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治理措施成效;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4-02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总人口41万人,辖2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省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彰武县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南及西南风,冬季多北及西北风,多年平均大于10 m/s的6级以上大风69.3日次,在彰武县有句俗话,说“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才刮六个月”,这足以说明彰武县风大、风多的特点。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4.3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81 mm,基本是与降雨量相反,由此可明显看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干旱地区。

1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辽宁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数据和多年来治理资料统计,彰武县到目前为止水土流失面积为13.71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5.9%。全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每年1 934 t/km2,且大多为风蚀,彰武县风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90.2%。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土壤以风沙土、草甸土为主,全县土地都受风蚀沙化影响。在彰武县北部与内蒙相邻的8个乡镇形成了东西长50 km、南北宽15 km的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沙荒区;此外,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柳河,从彰武县西北入境,是辽河流域中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是形成辽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沙源,水土流失较重,河床每年淤高达7 cm,河道逐年加宽,形成次生风沙带。因此,彰武县风蚀沙化较严重的乡镇多达12个,主要分布在彰武县北部及柳河沿岸。尤其近几年春季频繁的扬沙及沙尘暴天气,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并且直接影响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造成彰武县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少雨,蒸发量大,这种恶劣的气候加剧了土壤干旱,风将原地的沙土扬起刮走,外地的沙土又吹来埋压土地,土壤在风力作用下搬来搬去,土壤沙化较为严重,使表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地力减退,春季多风少雨,使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沙压、沙打,导致缺苗甚至毁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其次是由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林草覆盖率极低,土地沙漠化严重,沙丘随着西北风和柳河水不断地向彰武县推进,造成风沙区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会使土地蓄水保土能力下降,在风力和水力的共同作用下,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泥沙汇入河道。尤其是柳河,彰武段的河床每年淤高达10 cm,在城区段已成悬河,已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另有517.3万t淤积在新民站下游河道和输入辽河,严重影响辽河的防洪能力。林草覆盖率低,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近几年春季频繁的扬沙天气,已给彰武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3 防沙治沙做法和成效

3.1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协作

针对沙化严重的现实,彰武县委、县政府把治理风沙区土地沙化、改善生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按照防沙与治沙、保护与利用、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每次项目开展都会成立由林业、水利、农业开发等多部门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整合资金、项目,实施造林种草和封育治理,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林草植被较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2 科学规划,保护治理成果

首先科学做好还林还草工作,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集中力量减轻和防止土地沙化危害。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做好生态规划,指导科学还林还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沙化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扩大林草植被。“十一五”期间,彰武县实施争取省级资金逾400万元,结合林业造林,以项目、资金整合的形式,在北部风沙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 266.67 hm2,围封466.67 hm2,其他治理46.67 hm2。治理后,林草覆盖率增加30%以上,有效地遏制土地沙化趋势,使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3.3 防治并重,注重效益

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综合治理、注重效益,在治理上,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通过治理既要防止土地沙化的扩大,又要保护好治理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1-4]。2003—2005年实施黑土地试点项目,治理面积1.45万hm2,治理程度为93.2%。包括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水土保持林、经果林、截水沟、生态修复工程、谷坊和作业路措施。总投入人工46.32万个,机械52 273台时。动土石方325万m3。总投资1 795.34万元,其中国补1 289.52万元,群众投劳折款505.82万元。2006—2008年实施了黑土地一期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2 753.33 hm2。措施有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截水沟、植物封沟、生态修复。总投资580万元,国家投入资金290万元,地方配套290万元。该项目工程的实施,是彰武县东西部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后,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明显得到改善,减少了风蚀面积,改良了生态环境,项目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3.4 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防沙治沙成果显著

彰武县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中,始终本着集中治理、连续治理、连片治理的原则,创新治理模式对柳河流域实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防沙治沙效果。

1983—1992年实施了柳河流域闹德海水库上游重点治理工程,10年治理1.25万hm2,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梯田、等高耕作、风沙地治理、种草、牧场改良、经果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投入人工129.73万个,机械3 805台班,投入资金720万元。

1999—2003年实施了闹德海水库下游经济转型国债资金项目,在柳河流域闹德海水库下游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hm2,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动土石方量达402.56万m3,共投工100万个以上。措施有梯田、水土保持造林、营造经济林、种草、生态修复、牧改、修筑谷坊和作业路。

经过治理后,使得耕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平均增产1 500 kg/hm2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人均收入也得到增加,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提高林草覆盖度2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5 加大宣传,提高人民群众意识

加大防沙治沙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为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相关部门每年都会进行1次宣传活动,在宣传期间制作标语和宣传单,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展示治理成果,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尤其是多年来的治理,也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沙治沙意识得到提高。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治理,减少风蚀面积2.38万hm2,治理前风沙区是沙丘满布,黄沙漫天,植被稀疏,耕地经常遭到风打沙压,如今已是山青水秀,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得到林网有效保护,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良性循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5 参考文献

[1] 王生厚.开封沙区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9(4):41.

[2] 颜景波,韩志松,王慧新,等.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62-63.

[3] 雷传起,王磊,王鹏.风沙区综合治理的措施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49.

[4] 段长书.嵩县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1984(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