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眼学”数字化,帮助古瓷辨真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眼学”数字化,帮助古瓷辨真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近年来,在收藏业内,古陶瓷大受欢迎,其拍卖价格也逐步走高,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的拍卖价格频频出现,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造假”、“假鉴”乱象也日益严重。因此,要想揪出赝品、鉴别宝物,就得寻求可靠的手段。

最近,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鉴宝新法:即古陶瓷器型结构数字化鉴定法,初步实现了古陶瓷文物传统鉴定科学化。这项成果近期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

目前,“科技鉴定”古陶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热释光技术,二是成分分析法,前者直接测定陶瓷的烧成年代,后者测定陶瓷的元素组成,通过与真品的对比判定真伪。利用科学仪器鉴定藏品的真伪,尽管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

比如,热释光技术的相对误差大,一般在50~80年左右,而像清代瓷器这类历史年代较短的文物,误差则更大,甚至会超过该瓷器存在的年份;此外,有些高仿瓷制造者对现代仿古瓷施加人工核辐射,可能会使现代仿品混过检测成为“真品”。成分分析法虽然相对比较精确,但作为比较判别鉴定方法,需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数据库。

另外,面对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的造假手段,再精密的科学仪器也会有“失灵”的时候。这时,仍然需要通过眼观、手摸等传统的鉴定手段来帮忙。

“古陶瓷不仅是一种技术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艺术载体。” 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校长、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吴隽教授告诉记者,除了上述两种科技鉴定方法外,辨别古陶瓷的真伪,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观察陶瓷的器型、纹饰、釉色、胎体、款识等外观特征,凭借鉴定者的经验来鉴别、判断其年代及产地,这被称为“眼学”。

然而,每个人的“眼学”高下不同,对同一件陶瓷的鉴定,往往有不同的结论。瓷器的器型,即口部、颈部、肩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状,是古陶瓷“眼学”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已经有少数研究者开始直接测量瓷器的通高、口径、底径等参数,但是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而且只能获得瓷器某几个部位形状的信息,不能将瓷器整个结构的特点反映出来。基于此,吴隽教授和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和利用“眼学”精髓,致力于将古陶瓷传统鉴定中的感官模糊型信息数字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研究。

目前,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突破。吴隽及课题组成员利用数学软件,以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的撇口碗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数字图像预处理及器型边缘轮廓的提取,得到其器型边缘轮廓曲线,并通过器型轮廓曲线计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景德镇湖田窑撇口碗类器物口沿处斜率、曲线曲率最大值、曲线拐点数目等特征参数,解决了常规外观参数(口径、底径、通高等) 所无法解决的断代分期问题,实现了五代、宋、元时期湖田窑撇口碗的精确鉴别。

吴隽教授说,不同时期的撇口碗,边缘轮廓曲线都可能有所不同,这也是当时社会审美情趣、陶瓷工艺制作水平和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蕴含了丰富的时空信息,可以成为古陶瓷科技鉴定的重要依据。而边缘轮廓曲线的这些细微不同之处,靠传统的眼观、手摸以及直接测量可能是难以发现的。

当然,将鉴定古陶瓷的感官经验数字化,要保证其可靠性,关键之一在于获取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可比性,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样品图像,而古陶瓷文物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以及考古研究所。“未来,我们会逐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努力构建一套针对古陶瓷数字鉴定的原始图像采集的标准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该研究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吴隽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