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与悲的低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与悲的低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兰亭集序》全文围绕乐与悲展开,叙述兰亭宴集情景时,“乐”无处不在,抒写宴后的感慨时,“悲”笼罩其间。使山水与人物的感悟,在乐与悲中达到圆满的融合。

[关键词] 乐悲;情景;感悟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单从文字看,本文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集会兰亭的盛况到抒发感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但从思想方面看,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以及作者缘何抒“生死”之悲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难深刻理解,如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弄清它们。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这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理解《兰亭集序》中的情感内涵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以本人在授课时,在解决了文官知识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全文三段,依情感变化的脉络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段写景叙事,再现欢乐场景,为第一部分;第二、三两段抒情议论,表现人生悲痛,为第二部分。前者叙“乐”简练,后者抒“悲,深沉。下面结合文本对此稍加剖析。

1 叙述兰亭宴集时,“乐”无处不在

作者此时的乐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

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在古人眼里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再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乱莺群飞。”他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楔,可知是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吉祥而美好的日子!这个时令和节日,正是文人雅士徜徉山水,得之于心,赋之于诗的好时节。

美景:山水林竹

春天本是“草长莺飞一姹紫嫣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不是浓妆艳抹的,他选择的景是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清风拂面,水声泠泠,是清新淡雅的,山环水绕,境界清幽,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这形神兼备的山水,怎能不使他们心灵为之震动?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

赏心:游目骋怀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当我们在游目骋怀的时候,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自由地联想、想象,这时会感觉到自己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

乐事:流觞曲水

按当地风俗,此日是“修楔事也”,当然,让作者更乐的事不在修楔,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与贤者聚会,同志同道合的人畅叙幽情、饮酒作诗是人生一大快事,是一种高雅的乐趣。王实甫《西厢记》里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总之,王羲之用简练文笔,写出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简练之中,体现了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

2 评宴集感慨时,“悲,处处可感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

由此看见作者写宴会之乐,实际就是为抒发人生之悲服务,作铺垫。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扰,“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但这种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以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感慨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里,作者的感慨有三点:

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厢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篷席”。所以作者发出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其三,生命之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人都难免一死。死生,连孔子也认为是大事,“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岁月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作者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在对“死亡”的观照中,作者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叙“乐”叹“悲”,各尽其妙,各得其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叙“乐”张扬生命意趣和自由个性,叹“悲”穷究人生命运和宇宙天道。叙“乐”是尽情尽兴讴歌生之欢快,叹“悲”是庄重严肃地阐发生之意义,叙“乐”是为了引出“悲”,乐极而生悲,是为了反衬“悲”,悲得深沉。叹“悲”则是叙“乐”发展的必然,是通篇关目所在。悲乐相生,蕴藉含蓄,以警醒世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