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与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与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转化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32-02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注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另一种是有目的而又需要意志努力来坚持的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依靠前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则难以持久,反过来,一味强调学生要凭借意志努力来集中注意,那么学生的精神就容易疲劳,注意亦难以持久,容易导致兴趣淡薄、情绪低落和注意分散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转化与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的注意始终指向学习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并牢记新知识,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转化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显得极为必要。

一、设置刺激,诱发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通常由学生对其有直接兴趣的事物或者凸现的事物所引起,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无意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偏离学习内容;如果利用得好,则可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忆牢固持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学生凭意志的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应设置刺激来诱发学生有利的无意注意,以吸引学生把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设置突发变化,刺激无意注意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生由于正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其意志品质较为薄弱,意志的持久性尚有待进一步培养,因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难免会产生注意离开教学内容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置突发变化来刺激学生的注意。比如,可以采取瞬时突然停止讲课的方法来刺激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使学生立刻自然而然地把注意集中指向教学内容。(2)当讲授到重要内容或关键性知识的时候,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投影到重要知识点时放出一声轻微的异响,或者故意瞬时停讲,学生的注意就会立刻高度集中起来,这时再讲解重要知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教师授课时声调高低和音量大小的恰当调节也是刺激诱发学生无意注意的一种好方法。教师授课时如果声调和音量过于平稳,常常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分散,甚至使学生进入近乎出神的麻木状态,因而应恰当变换语调、音量和语速,做到抑扬顿挫,以刺激学生的注意。通过“停”与“变”,能较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自觉地集中指向学习内容。

教师还可以设置特别突出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平原中奇峰突起,万绿丛中一点红,都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在普通的背景中设置特别突出的东西也很容易诱发学生的注意。在黑底白字的黑板板书或者白底黑字的多媒体显示板书中,用另一种颜色的字体把重点知识或易错的内容展示出来,可使学生强化注意。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文《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中的“巉”字既难写又容易漏掉笔画,如果改用彩色字体写,并且比其他字明显大一些,把它凸显出来,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就会自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牢固记忆。

2.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诱发无意注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的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也以教师出试题学生解答这一单调的方式为主,学生则习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如果单调地采用一种方式,无论这一方式有多好,久而久之,学生也会麻木、厌倦,难以集中注意,更不用说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繁难的文言文教学,习惯上是教师指出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等需要注意的内容,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为了诱发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可以改为让学生指出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和句式。而像《鸿门宴》这类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在自行翻译的基础上,分组表演课堂情景剧,学生就会自动自觉地集中注意,持久地稳定注意并且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本来很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了。又如语文复习课,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已经初步掌握,已经没有新鲜感,因而厌倦感更明显,被动感更强烈,更需要顽强的意志来保持注意坚持学习,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这就更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检测方式。比如将过去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检测方式,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出模拟试题,比一比谁出的试题知识面广,评一评谁的试卷重点把握得好、形式灵活,并选择其中较好的来印发给全班作测验,这样会收到复习和检测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稳定学生的注意。

3.设置共鸣点,激发无意注意

教材中的记叙文所写的事例有不少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类似,甚至有些事例就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如果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连接起来,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诱发他们的注意。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我的老师》一文写到淘气的“我”曾惹老师生气,这样的事情许多学生都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不过处理的方式和感想不同罢了。为了设置共鸣点来刺激学生的注意,教学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小时候没有谁不淘气过,在座的同学很多人曾经见过同学惹老师生气,甚至自己就惹过老师生气,著名作家魏巍小时侯也和我们一样惹过老师生气,他的老师是怎样对待的?和我们的老师处理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也把这样的经历写下来,你会怎么写?下边我们就来看作家魏巍淘气的经历与我们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环节的完整性,转化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稳定有意注意

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和旧知识有联系的东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每回的结尾都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地引起读者对下一回内容的注意,如今很多电视连续剧也借鉴这种方法来吸引观众,诱使观众迫切地欲知下一集的内容,因此出现了“追剧”现象。这是因为它们都在读者或观众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了新问题,诱发了读者或观众的兴趣,稳定了他们的注意。

语文教学,尤其是记叙文或带有一定情节的课文的教学,如果借鉴这种手段,也能造成悬念,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稳定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如在教授人教大纲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采薇》时,当学生了解到诗歌中的主人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地摘野菜充饥,从野菜刚刚长出嫩芽一直吃到又老又硬,尽管又饥又渴却仍然一年四季跟随着长官去跟俨狁打仗而无怨无悔。此时教师可以停下来,宣告这一课的学习结束,询问学生觉得课文哪里写得最好、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就会纷纷质疑为什么最后一节诗歌不作讲解,有的学生很快就顺着思路思考最后一节诗与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的妙处是什么,从而领悟到最后这节诗最有品味的价值,它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这就使学生的注意更加稳固更加集中地指向学习内容。

在知识点的教学方面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转化和稳定学生的注意。比如讲授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五册课文《将进酒》时,在学生了解作者李白因为人生苦短、政治失意而频频劝酒,“一饮三百杯”后,教师指出:“在主人说酒钱少不能再喝下去时,作者还要反客为主叫牵马拿衣服来当酒钱,其深层的原因是——”说到“是”字时故意停顿,引而不发,让学生“愤而启,悱而发”,顺着思路追寻答案,这样就能较好地稳定学生的注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一节课里的内容衔接可以这样处理,对课与课之间的内容衔接同样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传统的课堂结构讲究完整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打破这种完整性,在授完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之后,不是随即结束这节课的教学,而是着手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讲到最关键的地方、学生兴趣最浓的时候,才故意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带着遗憾和悬念下课。这样便成功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稳定下来,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

三、限时定量定任务,强化有意注意

如果不集中注意,不凭意志上的努力,一个人看了一项知识或一个事物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也不一定记得牢固,但是,如果有人命令式地规定其在限定的时间内非记住不可,很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将其牢固记忆。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凭意志努力集中指向学习内容,其学习效果差异是很大的。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把必须记住的、必须理解的知识拆分为一个个小单元,要求学生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定量的知识逐一记牢,并按时检查。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凭自己的意志努力来强化有意注意,把注意集中指向本阶段规定的学习内容,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如果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只是告诉学生把课文上规定要背诵的课文自觉地朗读和背诵,往往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能背诵的也寥寥无几。如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阶段明确要求其限时定量背诵,并言明届时检查,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限定的时间完成定量的背诵任务,即使是很难背诵的《离骚》,也有不少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想方设法激发、转化和充分利用学会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又要充分利用学生依靠意志努力来坚持集中指向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充分享受快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