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刺针法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刺针法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浅刺疗法的可行性。方法:从古代文献和近年临床研究入手分析浅刺针法的作用。结果:针刺浅层即可激发经气,且可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结论: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浅刺针法。[主题词] 针刺深度;浅刺;组织学

Study on shallow needling method

Fan Yushan (Guangxi College of TCM,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feasibility of shallow needling method. Methods Analysed action of shallow needling method by analysis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of shallow needling method. Results Shallow needling can stimulate cha nnel-qi and can avoid over puncture wound of tissue. Conclusion

Shallow needling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KEY WORDS Needling Depth; Shallow Needling; Histology

目前,毫针刺入人体穴位的深度与古代文献对照,则是越来越深了。针刺深度是否越深越好,针刺感应是不是越强越好,这是值得重视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了经络与浅表组织关系密切,认为浅刺针法作用确切,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应用,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1 经络与浅表组织关系密切

关于经络的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很多描述,概括来说,古人把经络看成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调整机体各部分机能、抗御病邪的作用。但是,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即经络的深浅、穴位的大小等问题,至今我们还不十分清楚,许多医学工作者还在不断努力,以求有所发现及突破。经络研究观点分歧,争论很多,但归根结底,争论的焦点还是人体体表究竟有没有经络。

近年来,有学者[1]认为作为中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经络理论,是以经验、宏观物理表征为基础的。如对经络的种种描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灵枢・经脉》);“卫者,水谷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素问・痹论》)。上述“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其部位是比较浅的。有学者[2]发现在体表“分肉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其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的气化物质,认为有了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的感觉物质基础,所以才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如果没有卫气运行,那就没有循经感传的神经感觉。有人[3]对皮肤穴位电阻差别进行探讨,证明了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经络失衡现象,针刺后经脉线的皮肤电位有所波动,皮肤阻抗有所降低。更有学者[4]首先用冷冻复型法在循经低阻线的表皮内发现缝隙连接(GJ)和被认为是离子通道的方阵装置,而在非低阻区则未能找到,从而为循经低阻线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也有人[5]针刺心包经间使穴发现,针刺后无论是经脉线上还是经脉线外,皮肤的二氧化碳呼出量都显著升高,说明针刺对外周组织特别是经脉线组织的能量代谢有促进作用。有人[6]通过实验认为,针灸作用于腧穴能使穴位中乙酰胆碱(AchE)的活性提高,形成一个AchE活性循经传变的过程。传递的方向一般是由体表到中枢,在中枢双向扩散,边扩散边传向周缘和脏腑。其中传回皮肤者,逐步连接,恰与其在体表的分布相吻合。活性传变说一定程度上阐明了经络实质、某些经络现象和针灸、磁疗、穴位按摩的机理。因此,根据目前已观察到的许多事实来判断,经络在“体表”可能有其固有的物质基础。

我们在探讨经络调控的“外周过程”和“中枢机理”时,不仅要重视中枢机理的研究,更应该加强对“外周实质性过程”的探讨,二者不可偏废。提示我们在针灸临床中必须重视和使用浅刺针法,以准确地刺中经络与穴位,更加符合经络学说。2 浅刺针法的作用

浅刺针法起源于《内经》“浅内而疾发针,无针良肉,如拔毛状,以取皮痹”“刺浮痹皮肤”的半刺、毛刺等理论。由于“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所以可以应用浅刺针法以“刺卫出气”,激发人体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驱除病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这就说明针刺疼痛与是否刺中腧穴有直接关系,因此,毫针必须浅刺于腧穴,而不能深刺以防刺中肉节引起疼痛。浅刺针法进针迅速,极少疼痛,对病人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尤其对一些初诊患者,能在不同程度上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针刺治疗。

根据现代生理学知识,皮肤的某一点,在大脑皮层上有它相应的代表点,因此利用这种刺激而产生的皮肤感觉,就会影响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故有学者[7]认为,针刺穴位对于皮肤的微观变化是外感受器的兴奋,所以准确地说,针刺的作用是靠穴位处的外感受器兴奋来实现的。而其它针刺方法,针具往往透过浅部组织刺到了深部组织,从而引起了较为强烈的深部组织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认为,某些神经细胞的兴奋,导致了其他神经细胞的抑制。所以深部神经血管的这些强烈反应可抑制浅部组织中显性经络感传的出现,影响了浅部组织中经络生理功能的发挥,使经络的特异性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经络现象和针刺原理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中,针刺得气和循经感传现象是 两个关系密切的临实。前者在针灸临床中比较普遍,绝大部分人在给予一定的针刺手法后都能出现酸、麻、胀的“得气”现象,在某些人当中,这种感觉可沿着经脉线的大致路线移动,称为循经感传,它提示针刺作用与经络路线有某种相关性。运用浅刺针法,往往在穴位的浅层即可激发经气,产生皮肤感觉(患者皮肤会出现麻感或痒感),而这种皮肤感觉往往从局部向附近,甚至向远端扩散,直达病所,即所谓的“气至病所”。在经气已至之时,就可“慎守勿失,勿变更也”(《素问・针解篇》),以保持针下之气经久不散,就可使某些病症减轻甚至顿然消失,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认为,针刺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伤疗法,最忌孟浪图快,胡捣滥刺。针刺深度绝非越深越好,针刺感应也并非越强越好。运用浅刺针法,以得气为度,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使刺激量适中而止,以保护经气不受损伤。3 务必高度重视浅刺针法

历代医家均重视浅刺针法。明代杨继洲说:“百病所起,皆起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值得当今针灸学者深思与仔细研究。而张景岳动静学说在临床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的治疗原则。有人[8]认为所谓“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 能活动,“动极”则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亢进,亢进就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就 应采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治疗,要采用轻、浅、微的刺激手法。

有学者[7]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进针深度的多少和疗效并无必然联系,就常用短针浅刺(进针0.5 cm左右),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学者[9]治疗坐骨神经痛,采用浅刺电针法,也获得满意疗效。认为浅刺只入皮肤未达肌肉,无因肌肉强收缩而引起的不良刺激,从而使疗效提高。有人[10]采用短针浅刺法治疗面瘫,取患侧地仓、颊车、四白、下关、翳风等穴,针刺深度较浅,直刺2分深,获良效。有人[11]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取患侧梁丘穴,沿皮向上或向下平行透刺,认为此法可使浅表毛细血管舒张,改善末梢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和促进组织代谢,进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机制恢复。而有学者[12]重视浅刺,采用皮下十字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以改善神经组织代谢及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痛阈而迅速止痛。有学者[13]使用点划针刺法治疗疾病,用毫针在所取经络穴位的皮肤表面轻轻划行点刺而不使局部出血,本法既可灵活地点刺穴位,亦可往来划行于经络之上,与常规针刺方法相比,具有简便易行,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的特点,也获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深度绝非越深越好,针刺感应也并非越强越好,而毫针必须浅刺于腧穴,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使刺激量适中而止,以保护经气不受损伤,使经络的特异性充分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遵守“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4 参考文献1.

张国华.经络实质研究需要新思路.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2):1232 . 谢浩然.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中国针灸,2000;20(10):6033 . 祝总骧.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43~3454

.王仲涛,吴淑兰,曹玉纯.人循经低阻线表皮的冷冻复型电镜观察.电子显微学报,1991;(2):815.

张维波,李宏.针刺对经脉线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影响的观察.中国针灸,1996;16(1):396 . 林真.试析乙酰胆碱酯活性传变与针灸作用及经络现象的关系.中国针灸,1996;16(1):437 . 岳龙华.穴位与外感受器.针灸学报,1992;(1):458 . 张智龙.景岳动静论在针灸临床应用.中国针灸,1996;16(3):499 . 廖小七.浅刺电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9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1810 .吴奇方.短针浅刺法治疗面瘫6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18(3):2811 . 甄德江.沿皮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上海针灸杂志,1994;13(2):9512 . 王爱婵,胡益松.皮下十字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38例.针灸临床杂志,1999;(2):2713 .王生华.略谈点划针刺法.中国针灸,1997;17(10):595(收稿日期:2002-08-08,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