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拉响甲型H1N1流感警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耳膜都被一个横空出世的词语以罕见的密集度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砸得生疼,那就是甲型h1n1流感!
这场流感起自墨西哥,席卷全球。无数国家、无数人被卷入疫病的漩涡中。惊惧、恐慌、揣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来势汹汹的灾难?
事实: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与感冒类似。人感染后会出现高烧、精神不振、厌食、咳嗽等症状。
甲型H1N1流感有三大特点:
“杂交性”。这种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 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攻击青壮年。此次流感病毒呈现的一个特点是,对青壮年攻击性强。确诊猪流感死者中大多数年龄都在25岁至45岁之间。
人际传摇。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一人形式传播。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病毒在人群间传播。此外,吃猪肉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因为它和禽流感病毒一样,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差,一般在高温后即可杀灭。
防治:勤洗手,少扎堆儿
美疾控中心主任理查德?贝塞尔说,流感可以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传播,因此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该捂住口、鼻:流感病毒可以在一些日常用品表面上存活一段时间,有可能通过手传播到嘴、鼻、眼睛上,因此应勤洗手。以酒精为底的洗手乳或泡沫消毒剂,杀死细菌或病毒的效果非常好。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个有效方法。突然出现发烧、咳嗽或者肌肉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诊。
但即便真的患上甲型H1N1流感,患者也无需担心,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建议患者用达菲或瑞乐砂抵抗病毒,可以治疗或防止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
警惕:疫情可能卷土重来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警告说,北半球流感疫情的结束意味着初次爆发可能比较温和,但第二轮疫情会更加致命,就像1918年所发生的那样。英国卫生大臣艾伦-约翰逊也说,“我们从过去爆发的所有流行病那里得到的证据表明,流行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波疫情通常是非常温和的,此后伴随秋冬季节发生的疫情则要严重得多。”
回忆:1918年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流感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这种“感冒”的踪影。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9月,流感出现在波士顿。10月,美国国内流感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
这次流感呈现出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特征。以往的流感总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人和儿童,这次的死亡曲线却呈现出一种“w”型――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人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对象。
“西班牙流感”给人类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大约有2000万到4000万人在流感灾难中丧生。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1000万人死亡只有它的1/2到1/4。据估计,在这场流感之后,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下降了10年。
评论:甲型H1N1流感折射出人类的恐惧与进步
甲型H1N1流感,以及近年轰动全球的萨斯、禽流感等烈性新型传染病,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人类的恐惧与进步。
烈性传染病流行,特别是新型传染病,往往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扩散各种乱七八糟的观点与争论。人们不断地怀疑、批判、思考。
在战胜疾病的道路上,人类总体上是进步的。预期平均寿命不断地延长,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黑死病在中世纪几次让欧洲哀鸿遍野,停滞文明进程;梅毒曾经给中亚的游牧民族以毁灭性威胁;美洲印第安人口的剧减主要原因是外来的传染病。今天,毁灭性疫情已经有丰富的预案应对。从萨斯到甲型H1N1流感,诊断速度提高,控制手段有效。各国处理疫情也趋于慎重稳定,甲型H1 N1流感确诊的第一时间,墨西哥的北美洲邻国美国和加拿大并没有旅游警告。
对疫情的快速反应,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世界卫生组织等专业性机构的应对是职责所在,大众传媒全球性动作则源于网络科技。北美洲是4月24日确诊的,同一天,中国的媒体普及了这条消息。信息的快速传递,避免错误传闻的出现,准确推广疾病症状和预防手段,反应速度倍增的信息传递让人类受益。
对疫情的恐惧与重视,说明对生命关爱程度与时俱进。各国共享医学知识,互通珍贵信息,共同探索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墨西哥目前正受到全世界的支援,甲型H1N1流感的确诊是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国家试验室。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意识与行为是以一个整体存在的。
对疫情的批判与思考,诞生多元的反省意识,让整个世界寻求可持续发展。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想到无限度的科技开发,想到“科学”被用于反人类的可能。甲型H1N1流感为代表的传染性疾病,促生了更好的认识自我与自然,推动如何与自然界协调共存的讨论,推动让“科学”健康服务人类而不是走向反面的伦理探索。
新知:预测下一场全球流行病
大多数人类传染病都源自于动物。
从历史上看,流行病学家认为疾病的主要来源是家养动物。但野生动物也会向人类传播疾病。比如HIV。
严密的监测能让科学家及早发现新的传染病。预防该病进一步蔓延。
科学家从黑猩猩生吞猎物的举动联想到,若猎物带有某种病菌,或猎物带病菌的血液、粪便等溅到黑猩猩的伤口上或眼睛中,那么病原体可能直接进入黑猩猩的血液系统。事实上,人和黑猩猩等动物的猎食行为,的确为病毒传播架设了一座桥梁。经常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很可能成为动物病毒的首批受害者,继而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引发一场新的全球流行疾病。
2004年,科学家就确认了一种叫做猴泡沫病毒(SFV)的病原体,长尾猴、大猩猩等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携带SFV,而且在它们体内,SFV都是在遗传上有独特之处的变异体。一位捕杀过大猩猩的45岁猎人已确诊感染了大猩猩SFV病毒,而与SFV属于同一家族的HIV,已在全球引发了流行性疾病。
如果30年前我们就注意到这点,也许能在艾滋病流行之前及时锁定HIV这个致病原。但关键时间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阻止下一个致命病毒的肆虐?
为此,科学家成立了全球病毒预测行动组织,重点监控会在人畜间跨物种传播的所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他们在狩猎者等高风险人群体内寻找新的微生物,确定这种微生物是否会致病,会不会在人类之间传播,是否已渗入中心城区。如果发现病原体在某个城市出现,而该城市又与病原体的发源地相距很远,这就是新一场流行病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