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都是“儿童崇拜”惹的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都是“儿童崇拜”惹的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周五,上小班的点点被接回了家。他举着自己的右手食指,对妈妈说:“妈妈,手疼。”妈妈问:“你碰到哪里了?”“没有,饭烫的。”妈妈一听是饭烫的,心里就对幼儿园有意见了。“那你在幼儿园疼吗?”点点回答:“疼。”既然点点在幼儿园被烫着了,老师为什么不说一声呢?偶尔出点差错,做家长的也不会过分追究老师的责任。哎,算了吧。妈妈按照老人传授的办法,每天往点点的手指上抹好几次香油,结果双休日过去了,点点的手不但没好,还变得有些红肿。

周一,妈妈把点点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对老师讲了事情的经过。老师很纳闷,幼儿园里的饭向来温度适宜,不可能“烫”着孩子,于是就把点点带到了医务室。保健大夫“火眼金睛”,发现点点手指头上扎了个细小的刺儿,挑出来以后,点点就不疼了。老师把这个“刺儿”用纸包好了,留作“证据”,以便晚上向家长“申述不白之冤”。后来家长怪不好意思的,不住地向老师道歉。

都是儿童崇拜”惹的祸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纯洁的天使。”谁对这句话都不会有异议,但是如果机械地理解这句话,就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有时甚至伤了和气。

我们常常这样推理:因为孩子是纯洁天真的,不会骗人,没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于是,我们就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决策和行为,结果常常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如这个例子里的妈妈。从表面上看,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家长观察不仔细;深究下来,其实是“儿童崇拜”现象惹的祸。

几乎每个大人身上都有“儿童崇拜”的情结。社会上有那么多虚伪、狡诈的丑恶现象,相形之下,初来人世、尚未被浸染的孩子是那么的纯洁,对此,大人们是既憧憬迷恋又自惭形秽,于是通过文学、绘画、摄影、雕刻、电影等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出 “美丽纯洁的天使”,以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抒发对完美新世界的向往。

可以说,是大人们把孩子们“神化”了。当一个活生生的孩子站在我们面前时,他已经被我们罩上了天使的光芒。

孩子是“人”,不是“神”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撩起了“儿童崇拜”的神秘面纱,告诉我们:孩子是“人”而不是“神”。

孩子是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人,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在一起,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因此,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想象”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别人的亲身经历,但他统统都“据为己有”。而且,孩子说话还特别容易受别人的暗示,研究发现,同龄孩子交谈比与成人交谈所说的“真话”要多,因为成人的暗示技能比较娴熟。可见,孩子的言语常常“失真”。

那么,点点的“疼”是怎么回事呢?当点点感到“疼”的时候,他也开始积极地寻找原因。他终于“想”起来自己吃饭曾经被烫过,那种感觉跟今天的“疼”一样。至于“手扎刺儿会‘疼’”――这太新鲜了,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体验。不过有了这次体验,相信下次再“疼”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掂量掂量是饭烫的,还是刺儿扎的了。

“儿童崇拜”情结使我们对孩子更加热爱和呵护,但是我们不能凭此来判断和推理孩子出现的现实问题,否则,我们就真的变成跟孩子一样――根据感觉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了。

别陷入“儿童崇拜”的误区

既然孩子常常会“失真”,并因此产生了误会和纠纷,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统一认识、协调关系呢?

“求善”而不“求真”

我们先来看一件家园纠纷事例:

一天,某家长带着孩子找幼儿园园长告状,只见这孩子的左眼侧有一道红印子,周围隐隐约约有点发青,孩子在家里说是老师打的。园长立即调查这件事。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听了园长的询问后,感到莫名其妙,更是一肚子委屈。当再次询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又说不是老师打的,这时,家长着急了,安慰孩子不要害怕,要说实话,可孩子还是否认是老师打的。但家长一口咬定是老师打的,而老师则以“人格”和“性命”担保绝无此事。

孩子在被询问的过程中,说了好几种可能性情况,每次的版本都不一样,哪一次才是真实的呢?园长犯难了,“案子”没法审理,家长和老师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

天真无邪的孩子“说了好几种可能性情况,每次的版本都不一样”,既把老师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搞懵了,其实孩子自己也被搞懵了。因为大人问话的暗示性特别强,孩子根据大人的暗示线索东倒西歪,家长和老师问得越多,孩子说话的“水分”越多,戏剧性越强,最后事情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家园之间却产生了心理疙瘩,这种“疙瘩”让人别别扭扭,影响彼此的信任和家园沟通质量。

既然孩子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我们也受着“儿童崇拜”文化的深刻影响,那么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不能像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不“揪”出责任者不罢休。因为这样的“较真”必然导致家园双方情绪对立、关系僵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适宜的做法是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设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避免重蹈覆辙,加固或重建彼此之间的诚信。

不必“兴师问罪”

孩子上幼儿园后,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会遇到由孩子引起的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本着“求善”不“求真”的原则,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家都会更了解孩子的特点,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受了委屈,家长就应该忍气吞声,不与幼儿园老师交涉。现在社会上的各类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艺术和素质修养也千差万别。如果你选择的是保教质量有保证的正规幼儿园,对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也有基本的信任和了解,那么就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征,自觉避免“儿童崇拜”可能造成的误会,遇到问题先冷静下来,理智平和地维系良好的家园关系。千万不要一发现孩子受了委屈,就带领孩子去“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