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祭祀亲人,也是一次生命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祭祀亲人,也是一次生命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上,格格突然问我:“妈妈,你说如果你死了,我怎么办?”

我一愣,心想,这孩子怎么突然想到我死的问题了,但我赶紧回过神来,反问她:“那你说怎么办呢?”

格格说:“那我就和爸爸在一起生活。”MY GOD,原来,格格只是在乎自己的生活问题。正当我以为问题过去的时候,格格又问:“那爸爸也死了,怎么办呢?”

我不清楚她到底想表达什么,只好继续反问:“那你说呢?”

格格立刻自言自语地说:“那我就和外婆在一起生活。”

原来这样,我正想着,爸爸妈妈都死了,外婆估计也不在了。谁知,格格继续问:“那如果外婆也死了,怎么办呢?”

我快晕了,这孩子怎么一直说到死呢。于是继续反问:“那你说呢?”

格格继续自己回答自己:“那我就和外公在一起生活。”

我心想,行,反正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谁知,格格的问题还没有完,她继续问:“那万一外公也死了,怎么办呢?”

这下,我也有点迷惘了,是呀,可怜的孩子,如果亲人都不在了,她不是很孤单吗?我愣了一会,轻轻地问格格:“那你说怎么办呢,妈妈也不知道了。”

谁知,格格轻描淡写地说:“那我就和我的白马王子生活在一起。”

我有点乐了,原来这孩子心里明白着呢。但是,格格的问题远远超越了我的想像。她继续问:“那如果我的白马王子也死了,怎么办呢?”

我一方面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这孩子一直问到亲人死的问题呢?另一方面也疑惑,这孩子到底想表达怎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反问:“那你说怎么办呢?”

格格笑了笑,说:“那我就生个宝宝,自己独立生活去!”

听到“独立生活”这个词从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口中说出来,我觉得特别想笑。但是,我还是忍住了,心想,至少这个孩子已经不惧怕亲人的死亡,而且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因为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不用再担心她以后的生活了。

有些妈妈说:“这么小的孩子,有必要告诉孩子这么多关于死的问题吗?”

其实,关于死的问题关系到生命教育,但是,如果仅仅是告诉孩子死亡的问题,未免把生命教育看得太狭隘了。

生命教育其实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包括生存教育、发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几部分。

生存教育,即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爱惜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生命也是极其脆弱的。因此,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死亡教育是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而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世界上的各种生命。

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快乐地生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进行生命教育?

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种子

“我从哪里来?”基本上是每个孩子都会问的问题。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时,其实,孩子已经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生命的起源了。这时候,父母必须给予孩子正面的、正确的解释,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源。

格格20个月后的一天,无意当中看到了我肚子上的那道刀口,当她用小手来抚摸这道刀口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对她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我告诉她:“这是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一个门。”

格格一听就来劲了,用小手指来抚摸我的刀口。

我又说:“爸爸和妈妈很相爱,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宝宝。于是,爸爸把种子放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和妈妈的种子一起变成了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就是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呀长呀,长得很大了,妈妈的肚子住不下了,于是,妈妈到医院里请医生帮忙把你取出来了。”

我发现,孩子对于自己的诞生非常有自豪感。后来,我每次说:“有一个小宝宝是爸爸妈妈爱的种子,你知道她是谁吗?”格格就会指着自己说:“是我,是我!”

现在,我正怀着二宝,每天,格格都要趴在我的肚子上倾听二宝的动静,虽然二宝现在根本没有动静。她还会指着我肚子上的那道刀口对肚中的二宝说:“小宝,等你在妈妈肚子里长得住不下的时候,也要从这个门里生出来了!”

成长日记是最快乐的生命教材

生命是如何成长的?这个过程要让孩子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翻阅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及视频,让孩子看看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和孩子讲讲他小时候的趣事,让孩子通过对比感知成长的快乐。

格格特别喜欢看自己小时候学走路和学说话的两段视频。然后还学着小时候的样子,说:“妈妈,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格格最近特别痴迷于说:“‘哇哇,我要吃奶,我要吃奶。’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我故意说:“那好吧,来妈妈这里吃奶吧!”

格格说:“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吃妈妈的奶了,吃米饭了!”

其实,每位妈妈为孩子写成长博客,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都是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好资源。

当然,也可以借助其它事物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比如,可以让孩子种植一颗属于自己的植物,并观察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凋零的生命周期。

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比如,小金鱼、蚕宝宝等。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生命的历程。

我们家先后饲养过金鱼、蚕、乌龟、鹦鹉等。这些小动物,都是格格最珍爱的玩伴。孩子在感受它们成长和死亡时,其实也在体会一个生命的过程。

比如,格格养的一只鸟死了,因为她看过绘本贝贝熊里的《我爱小金鱼》,因此,她也提议把小鸟去埋葬了,并树个牌子写上“小鸟之家”。后来,她问我为什么要把小鸟埋在土里,我这样告诉她:“小鸟埋在土里,就会变成泥土的养分,然后小花小草小树就会长得很健康,小鸟就可以到小树上来住,来吃树上的虫子,长大后的小鸟又可以生出许多鸟宝宝。”我这样回答的灵感来自于绘本《嗯嗯太郎》里“大便是泥土的养分,泥土是花草的养分,花草是动物的养分……”果然,格格听了就理解了。

另外,带年幼的孩子外出时,如果孩子出现不爱惜生物,破坏环境的举止时,家长就要及时提醒,帮助小朋友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

带孩子扫墓,理解死亡的意义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从来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更别说与孩子谈论死亡。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直到初中,还是十分惧怕死者。这其实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权利去面对这些。回避虽然能够给孩子人为地“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但是,这个美好的环境却不是真正的环境。现实是怎样的,就应该让孩子去感受,这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所不同的是,我们要引导孩子有阳光的心态。

记得教育专家卢勤讲过一件事情,当时卢勤的母亲病危,卢勤的儿子住校学习,学业正忙。于是,卢勤没有在母亲病危的那刻把儿子叫来。结果当儿子赶到的时候,姥姥已经过世了。为此,卢勤的儿子非常伤感,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让他失去了陪伴姥姥走完人生的机会。

格格2周岁多点,恰遇我的一位大伯过世,我带她参加了葬礼。其实当时也有点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参加。后来还是参加了,当然,格格没有完全参加葬礼的全过程,只是感受了一下氛围。

当时,格格已经阅读过弗洛格的《鸟儿在歌唱》的书了,格格知道人死了怎么样,不过,她还是问到:“人为什么要死呢?”

当时我向她解释:“就像在一个森林里,小树要长出来,大树就要死亡。”格格好像很容易就接受了。

带孩子扫墓其实也是直面死亡的一种做法。适宜地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不惧怕死亡,这其实也是乐观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生命教育绘本也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的载体。格格已经看过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每次我都不特别讲到死的话题,而只管读绘本,也许是一次一次的阅读,让她在慢慢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格格虽然才3岁多,但我发现,说到死亡,她现在基本上是不惧怕的,我觉得,这种状态对她的成长应该是有利的。

这两天,格格一直在问我:“人为什么会死呢?”我想,我不仅需要向她解释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要让她明白,人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环境。只有让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