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外用阿莫罗芬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6例甲真菌病患者分成联合组(34例)、对照组(22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停药2月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72.73%(P

【关键词】 阿莫罗芬搽剂;伊曲康唑;甲真菌病;治疗

为了观察外用阿莫罗芬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我科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商品名:罗每乐,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外用联合口服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甲真菌病患者,以单用5%阿莫罗芬搽剂作为对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为阳性,甲根未受累的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向患者详细交代病情及用药方法,并取得同意,定期随访。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所有患者均无肝肾疾病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38.23岁(18~61岁),平均病程4.12年(3个月~27年),病甲数 1~8个。另一组为对照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41.56岁(19~64岁),平均病程5.02年(2个月~30年),病甲数 1~7个。选择能客观反映病甲类型和特征的甲作为靶甲,并对靶甲进行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scoring clinical index of onychomycosis,SCIS)评分[1,2]。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联合组采用口服伊曲康唑200 mg,2次/d,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连服7 d,停药3周为一疗程,指甲真菌病连服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连服3个疗程,同时局部外用 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前先将增厚的病甲用甲锉锉薄,再涂药,每周1次,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 5%阿莫罗芬搽剂,用药3个月。方法同上。两组在停药2个月后观察疗效。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各组在治疗结束后,以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为100%,真菌镜检阴性;显效:疗效指数>60%,真菌镜检阴性;有效:疗效指数为30%~60%或真菌镜检阳性;无效:疗效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停药2月时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治疗结束2月后,联合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4例,有效率为97.06%;单用阿莫罗芬组痊愈13例,显效3例,有效率为72.73%。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

不良反应:有2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出现轻度胃肠不适表现,1例患者甲周有轻度发红及烧灼感,未停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消失。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经全球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6.5%~13%。其外用治疗时,由于甲板的结构致密,外用药物很难渗入。阿莫罗芬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杀菌或(和)抑菌。它可干扰Δ14还原酶和Δ8-Δ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在细胞膜内的堆积,导致细胞膜固醇含量改变,令其通透性改变,进而影响真菌的代谢。5%阿莫罗芬可在甲板表面形成非水溶性薄膜,可促进药物向甲板角蛋白的弥散[3]。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浅部和(或)深部真菌病,疗效显著[4]。该药物与前者类似,同样是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只是作用的环节不同,本药物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色素P45酶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合理的联合用药能产生药物间的协同作用[5]。已经有研究显示,阿莫罗芬与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引起甲真菌病的致病真菌有较好的协同作用[6]。

本组资料显示,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效果显著,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后,两组间治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愈率可达97.06%。口服药与外用药联合应用,可同时从不同位点不同环节抑制和杀灭真菌,起到增强疗效,缩短疗程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介绍.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37-238.

[2] Sergeev IV,Sergeev AI.Onychomycosis:the modern treatmengt approaches(Russian).New Medical Journal,1997,2(1):25-28.

[3] 聂振华,李振华,戴溱,等.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247.

[4] 林新瑜,王尚兰.伊曲康唑在中国应用近十年的临床经验回顾.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9-430.

[5] Barchiesi F,Falconi Di Francesco L,Scalise G.In vitro activities of terbinafine in combination with fluconazole and itraconazole against isolates of Candida albicans with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azole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7,41:1812-1814.

[6] 董平,万,李若瑜.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对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体外药敏试验.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8):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