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层次”培养学生语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层次”培养学生语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语感的导向是很明确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从感知和积累、领悟和分析、品评和鉴赏初、中、高三个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三层次 培养 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语文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从兰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1 培养学生语感的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都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基本途径。

1.1 听说结合,感知语感。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昕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我在教学“我也追星”这一综合性学习(人教版初中第五册)时,我让学生讲名人的事迹,让学生听后谈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1.2 读写结合。积累语感。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人版初中第五册)时,文中描写父亲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送别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三次流泪”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看到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才能体会到感人肺腑的情。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1.3 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我要求学生将课内及所推荐的一些名人的诗篇背诵下来,这样学生的积累多了,语感丰富了。

2 培养学生语感的中级层次――领悟、分析。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这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遥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3 培养学生语感的高级层次――品评、鉴赏。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这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有效途径。

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深沉之意、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我在教《岳阳楼记》(人教版初中第四册)一课时,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位同学从对小学老师的批评教育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一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道理。同时具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情怀。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同时,帮助他们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不断地得到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从这三个层次对学生的语感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