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之一,也是粮食加工的重要素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玉米产地之一,但是多年来,我国的玉米种植水平都有待提高,本文就对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玉米种植 高产栽培 技术

从土壤平整、选种、施肥到田间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玉米栽培的产量,要想提高玉米栽培的产量,就需要从每个环节着手,控制玉米种植的水平,提高玉米栽培技术,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玉米栽培技术的措施。

1.整地是基础

很多人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认为玉米高产栽培关键在于种子与田间管理,其实高产栽培的第一环节就是平整土地,玉米对土地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避免重茬,尤其是连续重茬,选择营养丰富的土地,这对改善玉米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种植人员要提高对平整土地的重视。

2.选种是关键

要想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种子是关键,种植人员要从市场中选择最适宜的品种,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做一番实验,选择优质高产大穗的玉米品种,根据地域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田。尽量选择生育期稍长的中熟或者晚熟品种,这类品种的抗病能力强,同时要考虑到品种的株型,耐密性等,还要考察其增产的潜力,选择品种时要选择穗大粒多、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质品种。

3.保温育苗是前提

完成种子的处理之后,进入到育苗阶段,此时关键在于保温,双行单株错窝定向移栽。一般来说,春季是玉米种植的最好季节,一般在2月末到三月初的10日内种植最佳,在育苗方式上尽量选择方格育苗、肥团育苗与塑料软盘育苗,而保温措施则主要是采用拱盖保温育苗的方式,培育壮苗。

4.覆盖栽培是重点

一张膜看似不起眼,但是对玉米的种植却有重要意义,抗旱、增温、保肥的优势,因此,目前,我国的玉米种植普遍采用覆盖栽培,在进行移栽后,要立即抢墒盖膜,用细土进行压膜边与苗孔,此时要遵循“严、紧、平、净”。如果土地自身的状况不宜适合搞地膜覆盖,尤其是高坡旱地、瘦地,在这样的土地条件下可以推行秸秆覆盖技术,培肥抗旱。尽量选用小麦秸秆,在小麦收获之后将麦秆平铺在两行玉米地的中间,进行还地处理。

5.合理密植

密植是提高玉米栽培产量的关键,受到品种、土壤、肥力情况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密植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的品种是亩植密度可以达到3000~4000株,而以东单60为代表的大穗特大穗的品种适宜稀疏种植,亩植密度一般控制在2500~3000株,适当的密植可以改善植株的产量,增加种植的产量。

6.科学施肥

首先,一次性深施肥

在一些相对肥力较好、质地较重、不漏肥不漏水的地块中尽量采用一次性的深施肥,具体的作法就是将有机肥与全部的化肥在播种前结合起垄,一次性施入播种沟内,将肥料撒施到10~15cm的耕层中,在这一环节要注意使其与种子进行隔离,避免肥料过大烧种、烧苗。

其次,基肥、追肥结合撒施

如果土壤的肥力一般,质地较轻的地块中尽快采用基肥与底肥结合的方式施肥,可以选用撒可富或者是磷酸二胺加硫酸钾(氯化钾)玉米专用肥,将有机肥与全部磷肥、1/3氮肥、1/2~2/3钾肥作为基肥,在拔节与大喇叭时期要追肥,如果复混肥中缺少微量元素,可以在基肥中适当的加入2~5kg的复合肥或者是1.5~2.0的硫酸锌,提升土壤的肥力,改善种植现状,提高产量。

8.田间管理严格化

首先,加强苗期管理

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注意幼苗生长的情况,保证苗齐、苗壮、植株矮壮、叶色浓绿,同时要注重根系的发育情况,这一时期主要做好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同时要做好追肥中耕,定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蹲苗。

其次,增强穗期的管理

这一时期主要是控制苗穗的生长情况,使秸秆壮实,穗大,粒多。这一阶段要加强对穗肥的撒施,实行科学灌溉,穗期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这一时期一旦干旱必然导致营养无法供给,无法实现高产的目标。

9.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分类较广,而且其发生在不同阶段,因此,玉米高产栽培不能忽视病虫杂草的控制,首先是在播种栽培的前期采取有效地防治对策,主要针对田鼠与土蚕,其次是进入到大喇叭时期可以采用双大粒剂点心防治玉米螟与粘虫;再次是利用井冈霉素来防治纹枯病,用多菌灵、托布津防治大小叶斑病,最后是在盖膜之前采用有效地化学除草方法。

总之,玉米高产栽培不是简单的控制产量,提高技术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从每个环节着手控制与改善,增强玉米种植水平,改善玉米种植技巧,增强种植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萍.淮北地区麦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5]李保华.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

[2]梁春勋,张旭峰,刘亚配.杂交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