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似一轮皎洁的明月永悬于盛唐的诗坛,永悬于中国诗歌的天空。在他的生命中月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因月而生为月而死,月亮是他灵感的源泉。本文主要从彰显高洁品质、挥洒失意情愁、抒写乡情别绪、描绘秀丽风光、表达哲理玄思五方面,对李白诗歌“月”意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唐诗;李白;意象;月

据对《全唐诗》统计,李白1059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以“月”来表述的意象就出现了341篇,其中“月”意象的具体形象就有80多种。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亮,情意绵长,亲切可人等诸多形象。有美丽的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朋,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有寄思乡之情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月:“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也有一往深情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的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

一、彰显高洁品质

月亮皎洁、纯净、玉洁冰清,与李白的先天秉性,对光辉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契合,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诗人的雄心与斗志,表现诗人或他笔下人物的高洁品质。

如《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诗人把玉女峰当作自己的豪宅,要长住于此,而眼前永是月挂松头的美景。“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1]。

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他手中那杯飘逸而放达的清清美酒,眼底那轮高洁而清逸的盈盈满月,其实也是诗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生命之轻盈洒脱、生活之美满酣畅的象征。而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

二、挥洒失意情愁

中国的诗人,向来以诗表达其悲悯之心、忧国忧民之心,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叹中寻觅知音与寄托,而皎洁明亮、永悬高空、不染尘世的月亮正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对象化实证,故那万里夜空的一轮皎皎孤月,便与始终系心于国事,心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诗人相追随,诗人李白便是其中的一位。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心系朝政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一生,他拥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雄心壮志和“解世纷”“收奇勋”“扬清芬”理想抱负。[2]并多次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抒写乡情别绪

千里共明月、望月思人思物思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月本无情,因人有意”,月的阴晴圆缺又暗示着时光流转,感时念远,离别相思油然而生,常年漂泊的人,难免因月滋生思家念远之情。[3]明月也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在李白的笔下,月亮被高度的人格化,它成了人思想感情的精灵,用来象征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由此创造出“思乡的明月”意象,并把自己这种个人感情推而广之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情感,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和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闺中怨情,从而创造出“怀人的情月”。

1、思乡的明月

故乡情是中国人根本性的情感。屈原《离骚》,有“临睨旧乡,仆悲马怀”的深刻留恋。《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叹息。“这里以鸟兽喻人情,写其留恋故乡,低徊不已。而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是李白的伟大发明。他的《静夜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为伟大的东方乡情曲。短短二十字的五绝,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

2、“怀人的情月”

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至真至诚的诗人,他的许多送别友人,咏怀相思的诗作见证了自己和朋友之间那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灵犀相通,心心相印的友谊。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贬的消息后所做的牵肠挂肚、满怀忧愤的诗篇。这首诗展示了两位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世俗中的高洁[4]。

这两句中的“明月”意象,蕴藉格外深厚:一是明月的清高隽永正是是李白、王昌龄高风亮节品格的生动写照;二是明月的皎洁明亮正是李白、王昌龄肝胆相照、纤尘不染的纯洁友谊的象征。

四、描绘秀丽风光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尘世的空灵洁净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宁静、皎洁,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净感。[5]诗人无数次用“素、明、白、青、照、光、皓、辉、映”等词来形容或修饰月亮,创造出“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等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清纯无垢的世界,将人们思绪带到深远飘渺的艺术世界之中。[6]诗人平静和广阔的心胸已让人可触可摸。

五、表达哲理玄思

无论时代如何更替,一轮皎洁的明月永远长挂浩浩长空,尽情流泻着万丈清辉,它晚升晨落,与人总是若即若离,在诗人李白这里,宇宙间这轮朗照千古的明月引发出诗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本源的质疑和追问。

在李白咏月诗中,融自然、历史、人类于月中,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于其中,表达哲理玄思,蕴意深奥,发人深思。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对于了解、认识、领会诗人创作风格和鲜明个性有很好的帮助。袁行沛先生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的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7]月,在李白这里,就是他的化身,他的代言,他灵魂的归属。这独特的月文化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圣洁的风景。作为咏月的巨人,对后来的许多诗人及作家的咏月诗词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李白的“月”记载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映照出诗人的情感世界,融化了诗人的豪逸风格,成为诗人精神的追求,理想的化身,也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借那轮永悬朗朗夜空的月亮进行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天地与古今的对读,形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月”之意象群体,诗人李白也将如姣姣明月永悬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长空。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年9月

[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

[3][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年9月

[4]章培恒.李白诗选译[M].巴蜀书社,1991年2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4期

[6]茆家培、李子龙.谢眺与李白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3月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作者简介:张艳峰(1982—),女,甘肃庆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教育局干部,研究方向:党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