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学生的自主营造生成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学生的自主营造生成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行三年多了。三年多来,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即关注生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深有体会,并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落实课程目标和要求的主阵地;课堂是一个“场”,是一个“生活场”,是一个“生命场”,是一个“生态场”。它的实质是人的“生命发展场”,是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理想化的精神家园;课堂更是一个以生命为原点的、和谐的、生态的师生活动空间,它不应仅仅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或单主体的认知活动的园地,更是师生双主体生活栖息、生命交往、心灵对话、人性共融、舒适成长的精神领地。所以,在课改的实施中,谁真正理解了课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自主,谁才算理解了教育;谁懂得了课堂,在课堂上营造生成空间,谁才算懂得了新课程。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关注学生的自主,营造生成的空间呢?

一、读懂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因为,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水平和差异等,都是一个我们教师不了解的世界,所以,我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

要读懂学生的所学知识前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同时,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否单亲、是否学困生;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学生的最佳发展区以及学生的过去、现在等诸多情况。只有先全面的读懂学生,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读懂学生,才会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自主成长的人。

二、学会沉淀

“沉淀”是什么?沉淀是思维,沉淀是品味,沉淀是精神,沉淀更是追求。沉淀是追求规范的过程,沉淀是追求准确的精神;沉淀又是失意的坦诚,失败后的坚持!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够沉淀。教师预设得不够沉淀,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沉淀;教师点拨时不够沉淀,学生做题时更缺少沉淀。这就要求我们师生提倡沉淀精神,踏实落实沉淀精神,并将其做实做久,直至芳香弥人。如教师课上提问,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沉淀一下,是否准确再回答;学生做题,在下笔时沉淀一下,是否准确再作答;并要求学生不仅有满分意识,更要有满分对策,下笔后不可以修改,回答后不可以更正。通过一次次严格的沉淀训练,学生们不仅表达走向规范,而且做题也走向准确。沉淀不仅能治愈不规范、不准确的“恶习”,更能升华追求完美的精神,启迪师生的灵魂。沉淀是心灵的舒展、精神的洗礼,沉淀是灵魂的超脱、痛苦的升华!

三、预设留白

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重难点处的“空白点”,引发学生质疑、探究。

所谓留白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某些重点内容故意不讲或少讲,留出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具体如下:

1.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舞台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等方面才华的舞台,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审美性质,超越一切功利性。然而美的感受是不能传授的,只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探索的乐趣。只有乐在其中,他们才能体验美,发掘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尤其是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更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和感受。因为有些东西,如作品暗示出来的意境,确实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或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比如,在《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一个自由天地。如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请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我问: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1: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生4:这是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这样经过长期的美的体验,学生的心灵一定受到美的熏陶。

2.创设“敢说”的情境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要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体验活动,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3.提高参与的效度

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本身就使学生具有了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可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避免使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上的热闹,而要与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定的跨度,以使学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完成自身的发展。教师可以分层次设问,从参与范围上来说,也是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每组只有六人,这样就提供了人人参与的可能。另外,在解决各组交上来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也是把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又“抛”给了其他组的学生,在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共同参与中解决问题。

4.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

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励,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参与,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优等生,要多鼓掌表扬,多评价鼓励;对学困生,要多用微笑或眼神支持。要及时肯定学生进步的表现,及时引导学生感受进步的喜悦,适时激励学生增强进步的内在动力。

四、收放有度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将课堂开放起来,放开让学生提问,也许有人会担心造成教学进度的拖延和教学重点的偏移。这实质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的问题,是重知识而非重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应更多地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应更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当然有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稍后补充。没有什么知识比学生的需求更重要。这里只需教师发挥你的教育智慧来控制放的程度,来界定放的广度。

也许放开来让学生提问,有人还会有另一个担心,那就是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老师有招架不住的可能,这样就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难度。诚然,教师的备课应力求充分、深入,但教师如果抱着要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的话,那大可不必。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寻找“渔”的过程。当然,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会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更游刃有余。就连韩愈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更何况是知识突飞猛进的当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解决不了学生问题的时候,恰恰是教育成功的时候。

也许有人说,这样开放的课堂,就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了吧。其实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创设各种探究情境,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研究切入点,需要教师把握好“三最佳”(最佳讲授区、最佳讲授期、最佳讲授级)。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点”在需要时、“点”在认知偏离目标处、“点”在情感冲突时、“点”在能力欠缺点;“拨”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中行进。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让我们关注学生的自主、营造生成的空间,让自主和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精彩共舞!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

责编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