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生物圣地”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生物圣地”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投票表决,云南“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澄江化石地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化石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和信息。

北京时间7月1日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巧合的是,28年前,也在7月1日,青年科研工作者侯先光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

偶然发现的“古生物圣地”

28年前,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到抚仙湖畔的云南澄江。他就是侯先光,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澄江的目的是为了采集一种被称为高肌虫的化石。没想到,意外的收获让侯先光成为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者。

当时,侯先光近一个月的野外工作进展不顺。6月30日,熬过不眠之夜的他决定,换个地方重新寻找化石。1984年7月1日,小雨。侯先光来到距云南澄江县城8公里的帽天山,这是他来澄江之后的第二个野外工作点。围着山转了一圈,选好工作地点,他和助理一起又开始挖起石头。

下午2点多,一块半圆形的轮廓化石引起了侯先光的注意。“化石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是以前的文章里都没有记载过的,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动物。”多日的疲乏瞬间一扫而光,侯先光赶紧让助理继续挖大石头,自己再用榔头敲开,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化石。半个小时之后,另一块半长椭圆式的轮廓化石出现了。等第三块化石再出现的时候,侯先光被惊呆了。

“那是一块栩栩如生的标本。当时天空在下雨,标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在水里漂浮着一样,然后又想这个岩层里怎么可能有这类化石。之后头脑一片空白,拿着标本的手也一直在抖,因为太突然啦。”侯先光说。

侯先光在帽天山意外发现的第一块化石,便是后来被鉴定为“长尾纳罗虫”的第一块澄江动物群化石。1987年4月17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正式公布“澄江动物群”的重大发现。“澄江动物群”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前世: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

侯先光的这一发现,打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面貌的窗口。

在地球历史中,距今5.42亿年——4.88亿年的寒武纪是引人注目的重要时期。早在19世纪初期,人们便注意到,从寒武纪开始,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而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中却很少有化石。因此,寒武纪被确定为显生宙的起始,表示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有了“看得见的生命”。据介绍,190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维尔卡特在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发现了距今5.15亿年中寒武时期的软躯体动物化石,展示了中寒武时期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面貌,成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经典例证。

侯先光介绍,澄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5.3亿年,属于早寒武纪,比布尔吉斯动物种群早1500万年,因此澄江动物群更加接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点,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真正意义上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

据了解,澄江化石地面积512公顷,化石物种多样,目前至少200个物种被描述发表,除7个藻类物种外,其余至少有177属193个动物物种,分别归属于16个动物门类和分类位置不定类群。

古生物研究学者表示,澄江化石地保存了早期复杂动物出现之后不久形成的完整海洋生物群落。不但骨骼化动物的硬体和软体组织能得以保存,各种各样的软躯体动物也得到完整保存,这种特异的埋藏方式在化石记录中极为罕见。用侯先光的话说,“你看到一个澄江的化石,就知道这曾经是一只虫子”。

今生:向人类展示地球生命演化

从28年前被发现到8年前开启申遗之路,再到今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动物化石群历经沧海桑田,执著地向人类展示生命的起源。

帽天山上的“小虫虫”们沉睡了5.3亿年。它们不会想到,竟能以如此完整的身姿展现在人类面前。当然,人们也不会想到,这些远古的“小虫虫”的出现,打破了澄江的发展轨道。

一组数据表明:澄江县磷矿储量极为丰富,其中储量最多的就是帽天山,占全县磷矿总储量60%。磷化工产业每年贡献税收占全县税收的近三分之一。当科学家们为发现“小虫虫”而神魂颠倒的时候,澄江人却要为“小虫虫”们的存在而重新思考,重新变轨。一个问题是,由于帽天山蕴藏着大量高品位磷矿,不少磷化工企业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建厂采矿,一度威胁着澄江化石地的保护。

1987年5月,澄江县制定了《关于保护澄江无脊椎动物化石群的暂行规定》,组建了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开辟了化石展厅,雇请人员看守化石发现地剖面,使动物化石得到初步的保护和利用。

1997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保护区管委会,云南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保护区以帽天山为中心,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其中,帽天山中心区为核心区,中心区以北为缓冲区,中心区以南为实验区,整个保护区边缘设有明确的界桩。保护区内的磷矿不准开采。

2004年9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

一场“壮士断腕”般的禁矿、护山工作,拉开了序幕。澄江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帽天山周围磷矿采点关停治理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加强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保护、禁止一切采矿行为的通告。通告发出的当日夜里,由国土、公安、安全、监察、工商及化石管委会等部门20余人组成的联合执法组,立即进驻保护区,对明令关停的矿点开展昼夜巡查,严厉制止明停暗采、昼停夜采等违法行为。从那天起,20多名执法人员全天24小时守在帽天山。

“咬着牙禁矿”。2004年,澄江县对帽天山周边Ⅰ级和Ⅱ级品位、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保护经费7700多万元,用于恢复治理关停的采矿点、修建拦沙坝、植树造林等工作。

正是这种割舍,换来了澄江化石地的安宁。长眠于地下的早寒武纪“小虫虫”们,依然保持着原生态多姿体状的神奇世界。

如今的帽天山,道路畅通,绿树成荫,已经看不出有采矿的痕迹,化石首发点已经建有专门的设施进行保护,椭圆形的房间将一块大岩石罩住,屋顶的点点灯光仿佛灿烂的星空,玻璃地板下散布着些许碎石。在澄江县城化石广场旁的动物群陈列馆,中华微网虫、长尾纳罗虫、火把虫等古生物化石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

走在前往澄江化石地的路上,仿佛开始了一次清新自然的踏春之旅: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静谧的山林郁郁葱葱,偶尔还有阵阵鸟鸣在空中回荡。仿佛从未有矿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的烦扰。

澄江化石地经过治理保护,已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

7月1日,经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认定中国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一个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品牌摆在面前,澄江化石地历经8年的成功申遗名扬世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壮美规划建设,也将会给世界带来第三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