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研读资料、与学生座谈和谈心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变学生思想意识为前提,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可行方案。此方案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生工作;学风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98-02

学风是高校立足和发展之根本,一所高校只有具备良好的学风,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然而,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带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高校生源质量堪忧,由此造成对学风的影响也较大,并制约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本文就此问题,从学生工作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一、由高校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学风问题及分析

在一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资料中表明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因素,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厌学、缺乏学习动力。[1]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谈心等形式,对影响学风建设因素进行调查,也证明了上述因素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

1.错误的思想意识是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根源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多数青少年以考大学为人生目标和学习重点,个人的能力完全以分数的形式来呈现。这种错误观念使多数青少年步入大学以后开始变得迷茫,失去了前行的方向。他们不知道也不曾去想自己在大学里要获取什么,应该怎样做。尽管很多高校在刚入学时都针对新生做了不同形式的入学教育,但仅凭几次讲座或是学习经验交流会是无法让“大学是学习、奋斗的结果”的思想根植于学生思想深处的。

2.“速成教育”使多数大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为孩子选择大量的辅导班,学生不用自行安排和归纳,原本用来消化、理解、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时间被辅导班全权代劳,学生不用去自行思索和探究更适合自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所有的方法都可以从辅导班获得。从短期看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从长远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被部分或是完全抹杀,连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能力”二字呢?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连自习也选择和其他孩子一同到自习室学习,这样的孩子缺少独立的自主学习空间,当他们步入大学无人监督他们如何学习时,他们更不可能自主去学习。

3.“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青少年本应具备起码的自理能力,应对社会有所了解,能够具备独立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多数青少年缺少了“经历”和“磨砺”的机会,导致步入大学后在生活、与人交往等诸多方面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同时,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失使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自己学业的规划乃至人生目标的规划,不利于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付诸于行动。

二、针对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转变的几个关键期。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如果能够把握好几个关键时间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入学时入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设立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并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督促;在大一下学期也是学习意识容易淡化的时期,应对学生上学期整体学习情况加以总结,表彰先进,加强对落后学生的谈心教育;毕业学期注重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理念灌输,以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而没有行为习惯的强化是不可能最终实现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的。对于大一新生需要在学生会的监督下进行规定时间和地点集体性质的自习,使新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二以上年级的学生应引导其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和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等学习场所,并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3)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中,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影响学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成立科技类社团,请专业的教师做社团的专业指导教师,由辅导员负责指导和监督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针对科技类社团设定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对单一事物的兴趣转向对学习更多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上大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就业自然也成了多数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制度由分配制转变为双向选择制后,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学习成绩的优劣已不再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无疑使大学生变得更加迷茫,无法明确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好地做出大学规划以至人生职业规划。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双向互动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因素是重视程度不够,自我评价不准确,目标规划与实际行动脱节,学生缺少对社会、市场及从事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针对以往模式中的缺陷,从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考核档案入手,以自评准确度、短期目标达成率及实践成绩为依据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来督促、实现目标规划的实施与完成,以专业的社会实践调研为手段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市场及想要从事的职业,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最终实现全程性、针对性、双向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在新模式实施过程中,能否实现实时、全程的监督、指导,及建立完善有力的考核制度是实现新模式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并不断提高在此方面的专业指导能力。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有利于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产生学习的动力,自主地去学习。

(2)实践开展的形式与途径。

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指与专业课相关的校内实践教学,以及与企业联合的认识实践和生产实践。专业实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际;校外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动力。[2]同时,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和生产实践可以了解到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以及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使学生对理想中的工作与现实的工作进行比对,并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更合理、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及时调整自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升自己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这类实践主要包括社会服务、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及勤工俭学等形式,从表面上看它虽与专业学习无关,但此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自立、自学、语言表达及心理控制的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正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3)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学生工作的角度看主要做的工作包括加大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它的重要意义;积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拓渠道;拓展思想政治实践课,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产生明确的、正向的学习目标;倡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自行安排社会实践;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定期对优秀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树立社会实践典型,确保实践活动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6).

[2]武国兴.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