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制图识图课程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直以来本课程探索的话题。本文就这门抽象课程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做简单讨论。

关键词:工程语言 多元化教学 实践锻炼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对于建筑工程类及其相关、相近专业而言是大学期间所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的学科地位是由其是建筑行业的工程语言所决定的。在从事制图教学工作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发现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掌握情况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理想,因此对制图这门课程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方法划分等内容作简单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在大量扩招,并且生源数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受大环境影响,部分高校的录取分数连年呈下降趋势。换言之,学生的水平差异变大了,参差不齐,成绩弱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有着较一致的特点,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加之制图课程往往都是在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较抽象和难接受,学生刚入大学对将来的就业领域、就业方向和就业技能等方面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投入到这门在行业里占重要地位的工程语言的学习中。鉴于这些特点,本着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并最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知与识图这门建筑技术语言并能够在实践中够用作如下探讨和分析。

首先,先对这门课程作一个定位。《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对象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等,这门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将来就业行业的技术语言,不仅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是在校期间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本门课程主要表达筑物形体的特征及各部分细节,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的入门基础——制图基本知识;第二部分重在实际能力培养——建筑工程图纸的识读,且重在突出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授侧重点应有所区分,对于高职类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而言,应重点培养其识图、看图、读图的能力,简言之即看懂施工图纸。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工作总结,现将如何对高职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探讨。

一、 从预期教学效果出发,注重实际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1、 教师首先从意识中提升观念。

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一直以来的备课习惯,将自己所熟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现状在各高校中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是一本书备一次课能受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曾经的一劳永逸将不复存在。要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抽象的学科,不应先从书本内容这样的细处着手,而应先粗后细。粗,即宏观,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层次上去思考;细,即微观,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个环节。具体来讲,首先根据面向对象的专业——施工、造价、监理等将其知识掌握做一个主次划分,根据专业的不同再来划分知识内容的优先级,做到授课内容主次分明、详略有序。其次,从最终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出发,再来定制合理的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如何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方法,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中逐步总结过来的,换言之,教师并不是上完课就真的下课了,而是要思考这次课程的优点及方法的不足,最终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标。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手段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这样的先进设备给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无疑这是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好方法。但我们知道,学科与学科间的差异较大,如何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有选择的运用多媒体,是我们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对于《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而言,传统的教授方法主要依靠于黑板板书,教师将所教授的作图过程一一画在黑板上,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局限性,比如进度较慢,拓展面难展现,施工图不能全面展示等。若更改成多媒体教学,首先保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下教师需将曾经黑板板书的过程,画法几何内容一一做成动画,这样的课件才有意义。制图课程全部采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后又出现了另一个弊端,学生的体会感到新鲜有趣了,但是落在实处的作图功夫基本为0。由此看来,多媒体的应用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对教学有利的,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选择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多媒体的应用重点应放在第二部分施工图的阅读当中。对于入门级基础知识——画法几何,应着重利用黑板的板书,采用黑板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模式。因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初期,如果利用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学生往往看着明白,真正自己动笔时却不知所措。课堂上,教师动动鼠标,图形的线条就出来了,哪怕点击速度再慢,对学生而言也是没有见证铅笔、直尺、橡皮、圆规的作图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刚开始就建立良好的作图习惯,初期教师利用直尺、圆规等专用制图工具,手把手的在黑板上作图,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作图规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逐渐对作图工具的使用熟识起来后,可以加入多媒体作图的成分作为辅助。此时加入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兴趣不会因为画图模式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要想最优化的在这门课程中发挥作用,应该是选择性应用。对于第二部分施工图阅读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可以做充分展示。根据进度,将真实的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图收录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套完整图纸的组成,对比比较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更好的去掌握这门建筑所用的技术语言。对于高职类学生而言,施工图阅读部分应当做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点来进行。

另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便是模型。学生对于立体图像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差异,能力强的往往不用教师多说,便能理解;能力较弱的不管教师怎么比划、解释,都无从想象。因此,初期入门时模型是不可或缺的教学道具。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硬纸、木头等材料自己制作与授课内容匹配的教学模型,如直线与平面立体相交,可以制作棱柱体、棱锥体这样的平面立体,然后用毛衣针或竹签模拟直线,展现直线的穿入和穿出,让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直线与平面立体相交的特性。模型的制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三维立体空间。

由此,多媒体+黑板+模型相结合,才是更贴合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学科地位、行业地位时,可以极大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特点建立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堂互动、提问相结合

在授课中,课程内容与授课时间要松弛有度。初期入门的几堂课可以将节奏稍微放缓慢些,中后期可根据需要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张有弛。在曾经的教学过程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接受程度无从知晓。若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在授课中适时加入与学生的互动。可着重增加在课前复习和课程总结的环节当中。让重点的知识内容得到学生的重视,通过复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 重视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制作。当堂课程内容理解不到位时,鼓励学生用模型制作来增加空间想象力,将形体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的得到实物展现。可以提示学生运用橡皮泥、面团等易于成型和制作的材料进行此项工作。提醒学生编制作边思考,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尽快建立起空间的想象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布置课后作业。这是这门课程对于实践性的高要求所决定的。充分利用《制图习题集》的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和实践机会,并根据需要将习题集中的疑难、典型题目进行详细解剖、分析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督促和检查学生对《习题集》的完成程度,对错题的纠正是否及时,严格杜绝学生因为懒惰而对知识产生遗忘。

另外,教师在适时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走走看看,让学生切身体会建筑体当中的奥妙。由建筑实体联想到理论知识,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更好的有助于本门课程和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鼓励学生举办、参加课程比赛。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专业为单位、或学校为单位组织参与各项相关比赛,比如建筑施工图绘图大赛,画法几何模型制作大赛等,增加学生对这门技能语言的热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钻研精神,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结束语。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不是空谈,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教师的思想出发点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指针,这样子才能培养出适应建筑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专业的差异性,而非一本书通吃。要真正的动脑筋制作出适合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必备要素。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学生掌握好这门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莫章金,毛家华主编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第二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